作为哈尔滨最早播放有声电影的电影院,在上个世纪物质及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哈尔滨新闻电影院曾经承载了几代冰城人对老道外的美好记忆。今年年初,租赁于此处的哈尔滨新闻地方戏院搬迁新址,新闻电影院也即将开始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如何让这座有着浓厚底蕴的老电影院继续发光发热,焕发新的生机?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找到了新闻电影院的老员工、哈尔滨电影历史研究者及专家,听他们讲述发生在新闻电影院的光阴故事,探寻延续其历史脉络的新路径。

新闻电影院

历经沧桑数次“换脸”

斑驳的墙面,左右对称的红色穹顶,精美的花草浮雕……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景阳街374号的新闻电影院看到,虽外观略显沧桑,但仍然找到新闻电影院往日辉煌的痕迹。“1947年,‘哈尔滨特别市电影院联合会’在平安电影院(今新闻电影院)召开成立大会。可以说这是中国电影业第一次将影院经营由过去的市场自由竞争、单纯的以娱乐牟利,开始转为树立‘为人民服务,宣传文化教育’。”哈尔滨电影历史研究者郑文发说。为了考证这一事件的真实性,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出发前往沈阳辽宁省图书馆,查找到了当时报道联合会成立的报纸原版,1990年他几经辗转在北京见到了在该联合会成立之初,担任该组织副主席兼秘书长的原兆麟电影院经理姚见,详细了解到新闻电影院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影片到彩色影片,新闻电影院见证了电影的一次又一次技术进步和题材成长。哈市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工作人员赵洋告诉记者,“新闻电影院的前身是中央大戏院,始建于1929年,目前已被道外区人民政府登记并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赵洋说,起初这里并不只放电影,而是经常演戏,因此中央大戏院也称平安茶园。1932年平安茶园改建成平安电影院,成为哈尔滨最早放映有声电影的电影院。在哈尔滨市解放后,平安电影院首映了东北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第一部反映铁路工人支援解放战争的影片《桥》,由于这里播放战争纪录片题材多且全,这里一度也被称为“红色电影院”。随后,这里先后更名为工人俱乐部、水都电影院,直至1956年改称新闻电影院。1989年时新闻电影院进行多功能改造,集饭店、电影一体化。2004年,新闻电影院再次改造,变为哈尔滨地方戏院。

新闻电影院资料片(图片由道外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提供)

辉煌时刻场场爆满

沿着楼梯走上新闻电影院二楼,虽然座椅等设施略显陈旧,但厅内的结构仍大致保留着1989年影院重新改造后的模样。抚摸着凹凸的墙体,望向曾经播放影片的放映室,老电影的经典旋律和人们的欢笑声仿佛依然萦绕在耳畔。回忆起曾经的辉煌时刻,原新闻电影院经理吴英说话的语气也变得欢快起来。“这里曾是多少年轻人恋爱约会的必去场地之一,这里也曾有过场场爆满的情形,只要有电影,就永远不缺观众。”吴英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影院一楼与二楼坐席是相通的,巨大的屏幕从一楼连至二楼,电影《庐山恋》、《卖花姑娘》以及后来的《泰坦尼克号》等电影放映时,每天要至少放映十多个小时,电影票也常常是一票难求,很多人买不到坐票,站着也要把电影看完。

在娱乐方式比较单一的年代,新闻电影院在很多冰城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从新闻电影院门口路过的市民王为民听说记者在采访,便打开了话匣子:“过去这里总是人头攒动,像过节一般,人们常为‘抢’到一张电影票而兴高采烈。在那个年代,年轻人可去的娱乐场所少,去电影院看电影可以算是最时髦的了。”王为民说,每到有新片上映,排队买票的人能排出好远。当时他的工资是20多元钱,电影票大概几毛钱,为了追求心爱的姑娘,最长一次他排了四五个小时。他说,如今姑娘已成为他的爱人,但当回忆起当时电影院的画面,依旧会不时在记忆中闪现。

新闻电影院外墙悬挂的保护牌

老建筑如何旧貌换新颜?

新闻电影院今后将用作何种用途?作为它的产权单位,哈尔滨市电影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春节期间,哈尔滨地方戏院的租赁合约已解除,预计在年底企业完成改革后,将对其进行重新规划或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如何让新闻电影院在保留历史原味的基础上,活化出新“故事”,成为彰显一座城市文化的新名片?黑龙江省科顾委旅游组副组长、黑龙江大学教授崔玉范及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专家吕维锋,分别从旅游和建筑方面,给出他们的建议和想法。

“要注重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增强对哈尔滨城市文化符号的保护意识,在遵循国家对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基础上,邀请具有实战经验的经营管理专家、双师型专家以及建筑专家等共同参与其中进行整体策划和调研,将其纳入哈尔滨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崔玉范说,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他认为新闻电影院等老建筑可以满足旅游者对城市文化需求,可以在老电影院放映哈尔滨历史文化纪录片及老电影,也可以借助场地推出大鼓、评书等具有哈尔滨城市特色的传统曲艺演出,同时融入茶饮、餐饮等业态,以此来丰富游客的夜生活,通过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助力产业发展。“我们也可以把眼光放到与历史街区融合开发和利用上,根据我的研究,目前国内旅游投资的方向正逐渐从南方省份向黑龙江这样的边疆省份流动,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好的历史文化建筑作为优势资源,来吸引外来投资。”

2006年吕维锋绘制的新闻电影院素描画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专家吕维锋说,目前国内还缺乏体系化的近代历史建筑保护性修缮标准,建议哈尔滨相关部门针对哈尔滨气候和地域特点,组织编制相应的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和维修技术手册,邀请第三方机构、建筑师参与进来,对标准进行细致划分,提供保护、传承、修缮、利用的全方位服务,让其重焕新生机。“善待老建筑,不让历史建筑荒废损坏有什么好办法?当然是要活化利用。比如上海思南公馆的露天博物馆,以前那里的别墅都是封闭的,现在这些地方被注入西餐厅,酒吧、文创等元素,推出了全新的文化类的品牌,也成为了上海新的地标打卡地。”吕维锋认为,利用好老建筑需要相关法律体系来支撑,也要提升整个街区的功能。“我们可以向上海学习,把这座有历史底蕴的建筑利用起来,发动社会力量征集发生在新闻电影院的历史故事,或周末将这里打造成为一个古玩交易市场,再结合当下的需求进行功能延伸,让它有自己的肌理和温度。虽然老建筑的‘重塑’投入成本高,但同时也能助力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招徕更多的游客,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无形价值。”

(记者 张思宇 刘欣 )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