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精准实施温暖救助,扎实推进社会救助扩围增效
市民政局: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
本报讯(记者王露橦 通讯员冀敬宾)“谢谢你们。孩子的病情得到了控制,重新上学了,我们两口子也找到了新工作,日子更有盼头了。”日前,家住市经开区的孔某对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温暖救助表达感谢。
今年以来,市民政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决策部署,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创新救助方式、强化部门协作,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优化主动发现机制,提升便民服务质量,精准实施温暖救助,扎实推进社会救助扩围增效,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
据悉,孔某的孩子11岁,被确诊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高昂的治疗费用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又加重了负担,漫漫求医路让孔某和家人无法正常工作、学习。今年,经所在村委会申请、民政部门核查,孔某全家6口人成功办理低保。民政部门还将其信息推送至乡村振兴、教育、医保、人社等部门,帮孔某的孩子办理“两免一补”无障碍入学补贴,同时实施就业帮扶和产业项目帮扶,让孔某及其家人实现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生活重回正轨。
围绕解决困难群众“谁该帮,帮什么,谁来帮”问题,市民政局采取“一次授权,多点运用,综合救助”措施,拓宽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结果运用范围,把核对结果统筹运用于城乡低保、城乡特困、城乡低边和临时救助,助推社会救助各项政策快速、精准落实。坚持每月与残联、医保、公安等部门进行数据比对,及时了解新办残疾证、因病支出较大等人员情况,动态掌握在保人员情况,及时协助困难群众申请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
今年,市民政局进一步拓宽政策保障覆盖群体,适度降低门槛,把生活困难的重度残疾人、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患者以及失能半失能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社会救助保障范围;把因病因残因学等刚性支出作为救助条件的扣减因素,推动社会救助从保障“收入过低型”向“刚性支出过大型”延伸;把70周岁以上老年人、重度残疾人、精神残疾人、本人收入低于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等4类人群视为无能力履行赡养、抚养人员,降低社会救助申请人纳入条件。
同时,动态监测低收入人口,构建“收入标准+多维识别”的救助对象认定体系,对有高致贫返贫风险的家庭开展预防性救助,对一般困难家庭开展支持性救助,对有劳动能力的家庭开展发展性救助。他们开展以上门为主,电话、视频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巡访摸排工作,畅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提升兜底保障覆盖的“广度”和“温度”,切实让困难群众“困难有人寻、发现有人帮、救助有路径”。
截至目前,全市共认定低保边缘家庭2.3万户6.1万人。实施救助4.06万人。其中,实施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受灾救助等专项救助1.89万人,实施服务类救助2.1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