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赵艳君 韦多加

端午前夕,有着40多年绣龄的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屈原村谭金玉正在加紧刺绣香囊、肚兜、围裙、背带等传统绣品。一根普通的棉线,一块粗糙的棉布,在她手中,变成了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近日,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联合秭归调查队开展专题调研,实地走访部分乡镇,电话访谈县乡村振兴局、文旅局、湖北慢工绣艺有限公司等单位,调研结果显示:“三闾刺绣”非遗传承与发展,有效帮助当地农村妇女居家就业,成为秭归县农村妇女手中就业创收的“金钥匙”。


(资料图片)

传承与发展2000多年古老技艺

来到芈绣馆,有香囊、睡眠枕等各种产品,吸引着游客观赏、购买。

芈绣馆负责人、三闾刺绣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为介绍,该馆原是从归州搬迁复建的青滩古民居,如今400多平方米的芈绣馆,用于三闾刺绣技艺体验及产品展览、销售等。

成为介绍,这种古老的民间刺绣兴起于汉代,发展于明清,盛行于晚清,在两千多年的民间传承中,以屈原出生地秭归县屈原镇乐平里一带最具特色,故而被称为“三闾刺绣”。

“三闾刺绣凭绣娘巧手发挥,故而表现力强,带有浓厚的楚文化色彩。”成为说,三闾刺绣线条繁复,纹饰对称、脱形写神、寓意丰富,代表作品有“端午龙舟”“双龙抢珠”“八桃献寿”等100余种。刺绣手法主要包括挑花、课花、斗花、掇花、平绣五种,历史流传的针法多达100多种,至今仍被传承运用的仅剩10余种。

20世纪70年代开始,受国内轻工业发展的冲击,这种刺绣工艺逐渐衰落。“以前没钱给娃娃买衣服,都是手工缝制、手工绣花,从衣帽鞋袜到背娃的攀带(一种背婴儿的围布),都会绣上各种图案。”谭金玉表示。

为了实现“三闾刺绣”的活态传承与长效保护,2018年4月,宜昌市人民政府将“三闾刺绣”纳入了第六批非遗保护名单。

据秭归县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该县“慢工绣艺”绣品公司以三闾刺绣为基础,开发的抱枕、坐垫等系列手工刺绣产品颇受欢迎,获得“2018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

“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

在湖北慢工绣艺有限公司绣艺坊内,一群“80后”“90后”年轻绣娘,利用本地野生的艾叶正在加紧赶制睡眠枕、颈椎枕端午文创订单。

湖北慢工绣艺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1月,是一家扎根农户、集专业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手工刺绣工艺品、种植刺绣填充用品艾叶、传承三闾刺绣传统刺绣为一体的民营企业。

湖北慢工绣艺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将“三闾刺绣”“跨界”到互联网平台上,改变了秭归县刺绣及艾叶家庭生产、自给自足的传统模式,开创了一条“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公司(销售平台)+绣娘(产品生产)+填充艾叶(合作社种植)”的现代化民族产业链,走出了乡村振兴致富的新路子。

该负责人算了一笔账,自公司成立起至今,全县累计有1800多名绣娘通过“三闾刺绣”非遗项目培训,实现居家就业,有效提高收入。衍生出30余支刺绣团队、近10家生产加工企业、20余个电商销售平台。“三闾刺绣”逐渐成了真正的惠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62岁的谭金玉就是受益者之一,她说,年均出售“三闾刺绣”作品近10件,普通刺绣产品均价在800元/件,挂墙精致刺绣订单每件价格可以达到2000元以上。通过“三闾刺绣”技艺,谭金玉年均有效增收超过8000元。

如今,该公司已探索开发出艾绒睡眠枕、颈椎枕、艾绒坐垫、手工养生布鞋、端午香包等30多个系列150多款产品。“三闾刺绣”依托网络媒体造势、利用节会搭台推介、激发电商产业活力、大型央企国企联动、借力专业直播带货、延伸线下实体铺货等销售途径,让刺绣产品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成了旅游馈赠的佳品。

公司负责人表示,“‘三闾刺绣’为乡镇农民直接或间接提供了近500个就业岗位。”下一步,还将继续以免费培训的方式,让喜爱绣活的妇女拜师学艺,举办数次大型的刺绣比赛,不断地提高绣娘的技艺,提升刺绣的品质。

调研了解到:秭归县秉持“教会一门技艺,带动一批就业,兴起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理念,以新型的产业模式巩固脱贫攻坚,实现了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让数千名脱贫户在家门口种植艾叶,带动逾千名妇女居家就业,“指尖技艺”变成了“指尖经济”。

品牌升级、人才培训、产品宣传亟须加强

在走访调研中发现,有半数以上的零基础绣娘表示:“三闾刺绣”学习起来难度较大。

据谭金玉介绍,“三闾刺绣”一般来说主要是人工时间成本,由于“三闾刺绣”图案比较复杂,一件刺绣作品一般耗时在两周以上。屈原村现在仍会“三闾刺绣”传统技艺的20多人都已年过五旬,对于年龄较大的农村妇女来说,完成一件刺绣品所花费的时间会更多。

成为表示,由于“三闾刺绣”产品线条繁复,刺绣手法较多,技艺要求较高,要想熟练掌握“三闾刺绣”相关技巧,一般培训要经历多个周期、多个环节,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绣娘。

调研中还了解到,对于有一定刺绣基础的绣娘来说,需要改变以往的刺绣习惯,纠正习惯沿用的刺绣方法等。同时,由于培训一般只开设在县城内,学习起来较为不便,往返家与培训地之间的时间成本过高。

基于秭归县“三闾刺绣”绣娘大多集中在30至60岁之间的农村妇女,调研建议培训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和区分,提高效率。一是对于脱产培训的妇女,尽量组织来县城集中培训,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二是对于不方便外出的农村妇女,定期组织“三闾刺绣”老师下沉乡镇进行相关培训,点对点,户对户,进行包保制。三是充分发挥“熟手”带“新手”模式,发散式教学,做好传帮带。

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三闾刺绣”的知晓度并不高。调研发现,仅“三闾刺绣”所在乡镇屈原镇知晓率达到了90%以上,其余乡镇知晓率均不到20%。从年龄结构来看,年轻人占比不到10%,60岁以上的占比达到了60%。秭归县以外的地区,对于“三闾刺绣”知晓度更是有限。

对于提升产品知名度,调研建议当地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三闾刺绣”进行全方位宣传。一是树立典型人物,发掘一批“三闾刺绣”传承典型人物,制作人物宣传片。二是邀请抖音、B站、微博等具有一定粉丝基础的网红和秭归县“网络达人”进行实地探访直播带货宣传,扩大产品影响力。三是利用现有的屈原元素文创产品,进一步融合“三闾刺绣”工艺,多重文化元素结合起来给予游客更强的冲击感,吸引游客购买秭归文创产品留作纪念。

调研中还发现,随着轻工业的快速发展,高科技下的自动化刺绣技术已较成熟,“三闾刺绣”作为一种纯手工的民间古老技艺,单从其技艺手法来看,产品优势不明显,与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结合“三闾刺绣”技艺已经开发出150多款产品,但这些产品需求量比较有限。建议应升级产品门类,积极与床上用品、服装厂、皮包厂联系,进行“三闾刺绣”工艺类的深度开发,创新打造全手工定制标签,形成“厂商定制、公司派单、绣娘加工”三方互赢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极目新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