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报记者 王少杰 天津报道
“双碳”目标下,天津滨海新区光伏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当地一批“农光互补、盐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光伏复合发电项目正在 “多点开花”。
(资料图)
7月中旬,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在天津滨海新区走访时发现,当地基层乡镇、街道一些建成和在建光伏项目活跃度持续增强,其中不乏从一排排农业大棚棚顶到万亩盐田,连绵起伏的光伏板不断输送着绿色电能,而板下的田间、大棚内则一派忙碌景象,其释放出的发展动能后劲十足。大项目带动效应尤为抢眼,不仅有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还为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受此影响,滨海新区光伏复合发电项目普遍将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视为高质量发展风向标,尤其是“农光互补”光伏项目,纷纷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方式,竞相打造“一地两用”的多元化绿色发展格局。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少数复合型光伏在推进过程中未能对耕地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导致部分土地(含农业大棚)出现长期闲置和撂荒。
面对光伏项目遍地开花,天津滨海新区如何摆脱“因光废耕”困局引关注。
复合型光伏项目建设“井喷”
炎炎夏日,天津滨海新区太平镇光伏复合发电项目建设并未停歇。7月19日中午时分,尽管室外气温逼近40摄氏度,但在中节能滨海太平镇300兆瓦光伏复合发电项目(以下简称“中节能300兆瓦光伏复合项目”)建设现场,依旧有施工人员操纵机械进行露天作业。记者现场发现,在管桩林立的成片土地上,仍有一台吊车在边角地带挥舞着机械臂,陆续将一根根长度约3米且形似电线杆状的水泥管桩垂直吊起“扎”在地上。
记者据现场施工人员介绍,该项目于2021年8月11日进行首次试桩以来,因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施工进度迟缓,目前加班加点作业主要是为了赶工期,便于接下来光伏组件的进场。不过,记者注意到,现场已堆放大量标注有“中节能太阳能、光伏组件”等字样的包装设备,其中部分设备已被启封拆解,这也意味着该项目光伏组件安装施工作业或已提前拉开帷幕。
据悉,该项目实施主体为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属下全资子公司中节能(天津)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节能天津公司”),采用农光互补的模式进行建设,总投资12亿元,占地约8000亩,拟建设30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电站,使用太阳能电池组片总数预计达68万片。据测算,项目建成后可满足12.6万户普通四口之家一年用电,有效缓解电网负荷压力。此外,该项目已列入天津市2022年重点建设项目清单,划为重大基础设施能源类项目。
实际上,这只是近期滨海新区涌现复合型光伏项目投资热潮的一个缩影。
继中节能300兆瓦光伏复合项目后,太平镇“光伏家族”再次迎来新成员。2023年3月18日,广州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属下全资子公司广州发展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拟斥资8.54亿元,在天津太平镇建设4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一期200兆瓦项目,拟采用渔光互补模式建设,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2.56 亿度;2023年7月11日,滨海新区小王庄镇刘岗庄村与华电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签署渔光互补项目合作协议。项目计划利用刘岗庄村现有鱼塘建设光伏项目,总占地约1900亩,装机容量80兆瓦,年发电量约1.1亿度;2023年7月上旬,由华电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天津华电海晶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天津华电海晶1000兆瓦“盐光互补”迎来正式并网发电。有报道称,该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占地2万亩,相当于1868个足球场,在世界上单体最大,每年可提供15亿度清洁电力,等效减排二氧化碳约125万吨,可满足15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在此之前,中核坐标滨海新区蕈菌园农业大棚20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以下简称“滨海蕈菌园2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通威天津大港一期34兆瓦光伏发电(以下简称“通威大港34兆瓦光伏发电项目”)等项目分别在滨海新区中塘镇潮宗桥村、小王庄镇北和顺村相继落地投产。据了解,上述项目均对外宣称将秉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农光互补”发展模式,实现对光伏板上、板下资源有效利用。
光伏项目密集上马,除了得益于滨海新区常年丰富的光照资源,与当地宽松的产业政策氛围不无关联。
2023年6月,滨海新区出炉《滨海新区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试验区建设工程行动方案》提出,新区将扩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进“盐光互补”“渔光互补”项目,探索开展海上漂浮式光伏项目,支持利用近海滩涂区、围而未填海域及符合条件海域开展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这对滨海新区“盐光互补”“渔光互补”光伏发电未来投资前景,无疑是一大利好。
7988亩光伏用地撂荒过半
事实上,对于天津市光伏复合项目产生的深远影响应追溯到更早前的一轮利好。2017年12月11日,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机构改革后合并为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光伏发电产业用地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天津市光伏用地进行进一步的明确。《通知》指出,“对光伏复合项目,光伏方阵架设在一般耕地或其他农用地上的,光伏组件最低沿应高于地面2.5米,应高于最低水位0.6米;桩基间列间距大于4米,行间距应大于6.5米”,这意味着天津市在光伏复合项目用地方面放宽了限制。
对此,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齐家务镇闫北村民李某感触颇深。在他看来,该村与天津滨海新区太平镇苏家园村土地仅有一路之隔,却因属地和现行产业政策有区别,造成道路一侧耕地上的光伏建设如火如荼,另一侧土地却被视为“光伏禁地”的尴尬现状,实属无奈。
李某告诉记者,光伏复合发电项目在河北原本通过租赁方式允许在耕地上建设的,但到了2022年上半年,“农光互补”光伏项目建设被叫停。主要依据是,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北省自然资源厅于2022年5月11日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存量光伏复合项目占用耕地政策的通知》,文件规定,严格执行光伏复合项目占用耕地新政策,自2022年1月17日起,对未形成工程实际占用的,不得再占用耕地。
值得一提的是,苏家园村集体土地上动工建设的光伏工程属于中节能300兆瓦光伏复合项目的一部分。记者据中节能天津公司分别与太平镇刘庄村委会、大道口村委会签订的《土地租赁合同》显示,中节能天津公司以土地流转名义,先后租赁刘庄村集体土地3052亩、大道口村集体土地1380亩,起租时间为2020年9月30日。另据中节能天津公司与天津国泰节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的《土地租赁合同》显示,2020年年8月1日起,苏家园村集体土地3038亩、港南农场用地518亩也一同被中节能天津公司所租赁用于光伏建设。上述土地租赁期限均为20年,土地性质全部为一般农用地及其他未利用地。
记者综合上述多份《土地租赁合同》后发现,中节能300兆瓦光伏复合项目累计占用土地面积7988亩,其中,4206亩土地用途显示为建设光伏复合发电项目,3782亩土地用途则是用于农业种植项目。
2021年6月15日,中节能天津公司就中节能300兆瓦光伏复合项目光伏区农业种植工作意向委托给中节能(临沂)光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为此,双方还签订了《光伏区农业种植意向委托协议》。
然而,记者在中节能300兆瓦光伏复合项目光伏区走访时发现,目前仅有正在从事管桩吊桩作业的光伏片区零星种植有高梁等农作物,而靠近刘庄村和苏家园村地带的光伏片区则是杂草丛生,荒芜一片。记者环绕整个项目光伏区后发现,撂荒面积已占光伏区过半土地。
“自从土地流转后,这片耕地就再没有被耕作过。”苏家园村民王某某向记者表示,该村被光伏项目圈占土地3038亩,大部分为耕地,此前由当地村民以种粮为主,这也让部分村民至今难以割舍和遗忘。尤其是被光伏圈占后长期撂荒,不少村民有了复垦种菜念头,但在光伏项目建设方劝阻下放弃。“起租当年(2020年),苏家园村收到中节能天津公司土地年度租金204万元余元。”王某某对记者说。
2023年05月31日,刘庄村民刘某某通过滨海新区政府网站《互动》栏目反映称,自2021年起,滨海新区太平镇刘庄村的光伏复合项目造成本村3060亩耕地抛荒、撂荒长达2年的问题,希望引起有关部门关注。2023年06月08日,太平镇政府回复称,经与刘庄村村委会核实,刘某某反映的流转地块已于2022年种植秋粮,并享有当年秋粮补贴,此地块不属于撂荒地块范畴。
“农光互补”疑似变形走样
前述《通知》中还指出,光伏发电项目用地中按农用地、未利用地管理的,严禁抛荒、撂荒。此外,除桩基用地外,场内道路等功能分区用地不得硬化地面、破坏耕作层,否则,按违法用地依法查处。
而这一规定,落实到滨海新区个别“农光互补”光伏项目时疑似变形走样。
7月20日,记者在通威大港34兆瓦光伏发电项目现场走访时发现,进入该项目光伏区的多条内部道路已被水泥硬化,纵横交错绵延数千米,与此同时,部分场地也进行不同程度硬化。据了解,该项目主体由“光伏+大棚”组成,已建成运行多年。
在一些宣传中,该项目被描述为:通过探索实践已初步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大棚、板间种庄稼”发展模式,不仅源源不断输出绿色能源,还助力周边村民创业致富,在当地积累了良好口碑,该项目还对外挂牌为天津大港通威农光一体示范基地。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树立有“一地两用”样板工程的复合型光伏,其成长性同样遭遇质疑。
据通威集团有限公司官网消息,通威大港34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为该集团公司旗下子公司通威惠金新能源有限公司扎根天津区域的首个项目,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特色,采取“农光一体”模式,利用农业大棚棚顶,安装光伏组件及相关配套设施。
照此说法,通威大港34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是在原有农业大棚基础上建设而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另据《人民网》新媒体号人民资讯援引《滨城时报》报道称,2018年,在国网天津滨海分公司的建议下,潮宗桥村委会充分发挥区域光照资源充裕的优势,在村中兴建光伏发电站(中塘光伏站),该光伏站占地1200亩,额定容量32.64兆瓦,由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报道还称,2021年,为有效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值,进一步提升村民收入,潮宗桥村委会决定在原有中塘光伏站的基础上建设农光一体种植园。该项目创新采用“农光互补”模式,在光伏板之间选择合理位置建设温室大棚,既不遮挡光伏板正常发电,又能为大棚内农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达到一地两用、提升收益的目的。该项目一期建成211个大棚,其中包括17个春秋棚、194个暖棚,有效种植面积约291亩。
潮宗桥村民董某某对此向记者表示担忧,中塘光伏站大棚种植和整体利用率并不容乐观。截至目前,该光伏项目建成的所有暖棚无一空置,均已对外出租给种植户使用。不同于暖棚市场的旺盛需求,春秋棚却鲜有人问津,自建成后荒废至今,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除此之外,记者在春秋棚区一侧发现,该光伏项目区内还建设有4栋温室大棚,目前同样处于空置状态,温室内已长满荒草,室外则因遮挡物损坏显得破败不堪。
董某某告诉记者,虽然租用一个暖棚每年要向潮宗桥村委会缴纳租金4000元,但收入很可观。对此,董某某举例称,该园区每栋暖棚占地面积为一亩,通过种植果蔬每棚年均收入可达2.5万元至10万元。相比之下,春秋棚的租金低廉,但由于大棚年久失修,供水及塑料棚布等设施均已老化破损,一旦重启需要一笔不菲资金投入,一些抱有意向承包户对此犹豫不决。
7月26日,潮宗桥村委会主要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但凡有种植户对承包春秋棚感兴趣,可承诺在一定年限内免收租金,前提是春秋棚修复资金投入需由承包户自行解决。该负责人坦言,因村财务资金紧张,暂无经济能力对占地80亩的春秋棚启动修复工程,这是春秋棚遭遇长期空置主要原因。
因部分温室、大棚长期空置和撂荒,导致通威大港34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出现“只有光、没有农、未互补”风险苗头。对于当下滨海新区而言,这并非孤例。记者在滨海蕈菌园2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走访发现,该项目光伏板下的种植大棚也已出现不同程度损毁,大棚骨架尚存外,遮盖物已面目全非,棚内更是被荒草覆盖。据了解,该项目由天津市中核坐标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600亩,土地性质为一般农用地。2020年6月底实现并网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