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万欣 中房报记者 樊永锋 北京报道


(资料图)

2023年7月29日至8月2日,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北京市遭遇了特大暴雨灾害。随后在8月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市防汛救灾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据会议内容,房山区是本次特大暴雨灾害导致人员财产损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初步统计显示,暴雨致损毁倒塌房屋2.15万户、6万余间,6300余辆汽车被淹,全区20万亩耕地全部被淹,8.1万亩减产,3.3万亩绝收,受灾群众90.53万人。

由于房山区委、区政府在灾害发生前提早部署,迅速开展人员转移;在灾害发生后,仅用不到10天时间,实现“四通一保”。

8月22日,房山区抢险救援结束。针对灾区的救援也进入了下一个议题: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

灾难无法忘却,生活还要继续。

部署

房山区灾后重建的总体目标是“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近期,利用一年时间,基本完成影响防洪的水毁水利工程修复、损毁房屋修缮加固和农村居民自建住房原址重建,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基本恢复到灾前水平。中期,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灾区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远期,着力韧性提升、产业升级、福祉提高,优化全区功能布局,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保障水平。

8月27日上午,房山区举行灾后重建项目开工誓师大会。

当日,房山区在河北镇、佛庄子乡、十渡镇等3个山区乡镇开设的“建材大集”同步开张,直销10余种自建房所需基础材料,“建材大集”会一直开到入冬。

而且,根据当时的报道,“建材大集”钢筋、水泥、红砖等建材价格比市面价格普遍要低大概20%左右。

近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9月21日,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前往房山区部分受灾地区,实地探访灾后重建工作进程。

自救

“两米多深的水,什么都没有了。”在河北镇檀木港村,一家超市老板告诉记者。

据他描述,强降雨引发的灾情把他的超市里所有物资都冲毁了,水深没过了货架。

“我的超市在‘建材大集,没盖起来的时候就开始弄(修缮)了,我自己找的施工队。”他无奈地笑着说,“不管(修缮价格)划不划算,我觉得不能等他们,也等不起,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

檀木港村街上很多店铺,都挂起了正常营业的横幅,统一材质的门看得出是在洪灾过后重新安装的。

在一家村口的熟食店,老板一面招待进店吃饭的客人,一面向记者指出涨水时的水位。

清晰的黑色水位线就像一道口子,毁掉了她多年经营的心血。

对于这条街的经营者来说,在灾情发生的一瞬,事业得失早已落定,重建家园之后,他们更需要重建生活。

柴米油盐,一日三餐,时间就是一切,店铺是他们的生计,他们等不起,也不敢等。

温暖过冬仍需“定心丸”

檀木港村毗邻阎河路,路外就是大石河。

东庄子村与檀木港村隔着一条大石河,暴雨致使河水水位暴涨,根据央广网此前报道,大石河在强降雨中溃堤。

彭先生垫着脚,绷直了胳膊,在窗子上找寻。

顺着他的手指,记者看到了受灾时河水在一扇窗子上留下的水位痕迹。看似平常的印痕,也打乱了村里很多人未来的生活轨迹。

家住东庄子村的彭先生,他的家距离河岸较近,在涨水时首当其冲。在他的引导下,记者沿着小路走进院内,院内的石板路已经因为挤压而中间突起、两边凹陷,占地面积不大的院子里,有四处独立农房,其中两处农房已经破损严重,他自住的屋子,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

记者走进屋内,潮气弥漫,屋子的一侧墙体有着长长一道手指粗细的裂痕,墙皮脱落,房子屋顶和墙体的连接处,也存在多处裂痕,触目惊心。

另外一间破损严重的房子,门口则是被贴上了“此间危险,请勿居住”的牌子。

“水退之后,我回家得从窗户进入,家电都被水冲到门口堵住了。”彭先生不能理解的就是自己的房子处处裂痕,却被灾后评估的工作人员定义为“安全”。

据公开报道,房山区住建委在灾情发生后,紧急组织房屋安全评估工作。委托30家安全评估机构,同步开展评估工作。经过评估,结果为安全但需要清淤、消毒后才可正常居住的房屋全区涉及8734户。

“现在这屋子根本没办法住人,我们不敢住,为什么会被评估为安全?”他说,“目前我们每个人收到了660元救助金,村里很多人都去半壁店租房了。”

记者了解到,为保障受灾群众生活,根据房山区相关政策,受此次特大暴雨灾害影响的社区受灾人员,每人可领到政府发放的救助金660元。

但是如同彭先生家这样受灾的民房,都面临着修缮或者异地重建等问题,国庆节之后的气温会越来越凉,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冬天来临之前等到其他的补偿资金,用来加固自己的房子。

“过两天我们要离开这儿了,冬天计划在儿子的公租房过了,挤一挤。”彭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在阎村租住了公租房。

对于彭先生和东庄子乡受灾的村民来说,无论房屋是重建还是修缮加固,都面临很高的装修成本,而补偿和救助的金额,还是一个未知数。

困在时间里的人,不知道资金和冬天,哪个会先来。

他们仍需要“定心丸”。

“上锁”的“建材大集”

值得一提的是,在记者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在房山区为了灾后重建设立的便民惠民的部分“建材大集”,其效用并没有完全发挥。

9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檀木港村村委会附近的民房修缮“建材大集”现场,场地内摆放着各类建材,但是空无一人,没有居民前来采购建材,记者以建材供货商身份询问大集院内保安人员,该人员称没多少人前来采购。

只有左侧角落一间彩钢房内有销售五金材料的工作人员。

“大集的材料都是好牌子,价格也确实要比市面上的便宜一些。”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他举例,某品牌水泥每袋价格可以比市场价便宜几元钱,“基本上采购价格和装修队拿到的价格持平,如果采购量大,优惠还是很明显的。”

“村里都自己找装修队,装修队都是自己带材料,铺砖、上瓦都有装修的人,附近没人来这的建材大集买东西。”当地村民告诉记者。

在檀木港村商业街,一些为了生计的受灾群众在建材大集成立前就着手修缮房屋,找施工队包工包料,早早恢复生产经营。剩下的受灾群众则在等待房屋评估之后的补偿和救助再决定重建和修缮计划,避免过大投资。这也导致建材大集在受灾群众视角里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同样的状况也发生在佛子庄乡。9月21日上午10时30分,记者前往设在佛子庄乡中心小学周边的空地上的房山灾后重建惠民建材大集,建材大集的大门紧闭,上着锁。

见记者在大集门外张望,一名身着保安服装的工作人员走了出来,询问记者来意。

记者以替受灾群众的亲戚买建筑材料为由询问该大集情况,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天这边没人,你要买什么,我给你联系电话。”他补充说,“这两天不是很忙,一直没人。”

在交谈中,他说自己是建工的保安:“因为(建材大集)没人卖东西,我们不能开门啊,丢了东西就不好办了。”

佛子庄乡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不用去建材大集买东西,装修队得排号,“活儿太多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事实上“建材大集”虽然提供了优质价廉的重建材料,但是房屋加固修缮和重建,都需要专业的队伍来做,修修补补或许可以村民自己来,但是大拆大建,就要装修队了,而装修队都会选择包料。这样一来,建材大集的材料,对某些居民就成了多此一举的环节。

佛子庄村一位大姐告诉记者:“小学开学那几天,我们就返回村里了,家里很潮,有点底儿的就出去租房。”

“如果负担不起租房的费用呢,过冬怎么办?”

“怎么办,凑合着住吧!”她回答。

针对建材大集没有充分利用和受灾群众过冬的问题,记者向房山区政府询问相关情况和后续举措。

房山区住建委在回函中表示:建立建材大集是房山区政府采取的惠民措施。初衷是将建材市场搬到受灾群众身边,缩短村民购买建筑材料的路程,为一些不方便外出的老百姓提供便捷,建材大集不是老百姓唯一必须的选择,本身不具有强制性,受灾群众可自愿购买,是送到群众家门口的一种服务。在提供方便的同时,为受灾村民提供保质保量和远低于市场价格的优质建筑材料;

目前建材大集的实际情况,我区基层部门和参与重建的部门均已注意到此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村民为了方便,自己委托的施工队伍包工包料提供建筑材料;

此外,前期通过入户走访,乡镇、基层单位掌握老百姓的需求,有针对性按需求开展服务。

针对这些情况,房山区为助力灾后家园重建,已提前安排部署,还做了其他措施。

针对村民自建房,提供免费设计方案,进行设计指导。优选区内十家有资质的建筑公司,向村民推荐,村民可根据自身意愿自主选择。聘请监理公司为村民修缮和重建房屋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编制《房屋修缮重建技术指导手册》并通过多种渠道免费发放给村民。

此外,房山区免费向村民发放水泥8000吨、涂料13970桶。

对于如何保证受灾群众温暖过冬的问题,房山区住建委回应称,目前成立了工作专班并制定了方案、安置程序和补助标准。在阎村镇建设区级临时安置点,阎村公寓安置点共2445间房间,设施设备保障齐全。

房山区住建委还委托监理单位向需要修缮、重建家庭提供免费咨询和技术服务;提供本区施工企业名录和主要建材的市场价格,供村民参考;组织农村工匠培训,提升技术水平。同时区农业农村局和属地乡镇(街道)派专人对群众建房进行指导。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