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观察】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毅


(资料图)

近段时间,三文鱼、澳洲淡水龙虾、南美白对虾等一系列新疆本地特色水产品凭借现代化的养殖方式和优异品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没想到,离海最远的新疆也可以很好地发展渔业。”在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从事海洋生物研究多年的副研究员葛辉在援疆1个月后发出感叹。他说,新疆的高山冰雪融水、区位环境等资源优势聚合在一起,在现代水产养殖技术和理念的引领下,形成了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天山南北“凭鱼跃”,秘诀是什么?

以资源为依托

天然水域一水两用

新疆虽远离海洋,但拥有4600余万亩宜渔水域。特别是高山冰雪融水形成的冷水资源,水质优良、溶氧丰富,适合三文鱼、高白鲑等鱼类生长。

尼勒克县就是冷水资源的富集地之一。2014年,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蕴农业”)在这里投资建设三文鱼养殖基地,并陆续从国外进口鱼卵进行孵化养殖,让三文鱼在新疆“安家”。经过多年努力,尼勒克县三文鱼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收录进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2年,天蕴农业生产三文鱼3400余吨,总收入2.1亿元,产品畅销国内外。今年,天蕴农业进一步扩大了三文鱼养殖规模,全年产量有望较去年增加一倍。

天蕴农业副总经理姚丁香说,近年来,公司依托尼勒克优质的冷水资源,积极布局绿色生态网箱养殖,还在养殖水域上下游安装了水质监测设备,确保水源干净、鱼儿健康。

“水源纯净、标准养殖、严格检测是保证产品品质的基础。”姚丁香说,目前,公司的每批产品都经过严格检测,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生食需要,还研发多款三文鱼熟食产品及配套烹饪方法,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

“冷水资源在我国渔业发展中有一定稀缺性。”葛辉说,冷水资源难以复制。如果通过设施渔业模拟冷水环境,制冷成本高、控温难度大,经济效益会打折扣。

在葛辉看来,新疆渔业的发展,关键要做好水资源规划利用这篇文章,通过发展绿色养殖,实现环境保护与渔业开发协同并进。

在这方面,新疆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经验。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渔业监督处处长邓康处介绍,近年来,新疆积极推广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等模式,绿色养殖技术覆盖率逐年提高。同时,各地推进大水面生态健康养殖,积极探索“一水两用”发展模式,利用灌溉用水先开展水产养殖,既增加水产品产量,又增加水的肥力,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依托绿色发展方式,新疆天然水域渔业资源开发力度逐年加大,冷水渔业发展呈较快增长态势。2022年,新疆渔业总产量超过17万吨,位居西北五省区第二,全区渔业发展初具规模。

以科技为支撑

盐碱地变身养殖池

有网友戏称,新疆的水产养殖,不是海鲜的“背井离乡”,而是“故地重游”。的确,地质学研究表明,新疆在远古时本就是一片古海洋,只是因为地壳碰撞抬升,才由沧海变陆地。因此,南疆塔里木盆地周边的盐碱地和地下盐碱水,本身就与海洋有着密切联系。

兵团第三师红旗农场地处帕米尔高原东部,周边地下盐碱水汇集于此,大量的盐碱水无法用于农业生产。

今年,兵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由新疆粤兵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兵农业”)打造的新疆首个盐碱地智能生态海产养殖基地落户红旗农场,巧用当地盐碱水资源,成功培育出鲜活美味的特色水产品,探索出一条适合盐碱水水质养殖的产业发展之路。“盐碱水里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调配出的人造海水可以模拟海洋环境,就能养海鲜了。”粤兵农业总经理李小虎说。

精河县阿合其农场依托盐碱地养殖了160余亩南美白对虾,年产值达300万元,产品供不应求。库车市乌恰镇的新疆丰和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数次试验成功实现“海虾淡养”,探索了一条新的新疆特色盐碱水湖塘养殖生态模式。

“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将成为新疆渔业发展的一大亮点。”葛辉说,营造类似于海洋的生态环境,实现海鲜陆养,不仅可以有效满足市场的需求,还有助于增加养殖区域的生态多样性,逐步改善盐碱地环境。各地在引进高效、低耗、环保的集约化、设施化养殖技术方面所做的尝试,有望让大片盐碱地变为养殖池。

“科技正成为新疆渔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邓康处说,盐碱水养鱼是新疆以科技为引领发展渔业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新疆渔业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特有经济品种人工繁育技术日渐成熟,渔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得到加强,渔业绿色发展的有关技术研究与示范取得显著成效。水下清污机器人、渔业生态养殖模式等具有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全区渔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更加有力。

以市场为导向

提高渔业综合效益

新疆不仅有支撑渔业发展的资源环境优势,还具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围绕延链、补链、强链高水平布局产业链,是新疆渔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生长在赛里木湖的高白鲑,被誉为“冷水鱼皇后”,其肉质鲜美,但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苛刻。新疆赛湖渔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湖渔业”)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一条集良种繁育、冷水养殖、精深加工、旅游餐饮、市场销售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打响高白鲑品牌的同时,显著提高了产业发展综合效益。

“企业从源头开始把控高白鲑的品质。”赛湖渔业董事长马壮说,近年来,公司依托赛里木湖水资源,科学开展高白鲑养殖,积极布局高白鲑品种选育业务,与科研单位紧密协作,进行高白鲑低温孵化、育苗繁育等领域技术攻关,先后选育出商品性较强的7个高白鲑鱼优势品种,鱼卵孵化率从不到40%提高至90%,鱼苗成活率由15%提高至40%,赛湖渔业的育苗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获得国家专利。

不仅如此,赛湖渔业还积极布局终端市场,通过研究高白鲑加工、保鲜等综合性技术,推出鱼子酱、麻辣鱼块、高白鲑汉堡等特色产品,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广受好评。同时,企业还积极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与餐饮企业合作,研发多种高白鲑菜品和烹饪方法,将最好的产品带给市场。

“以市场为导向,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才能更好地吸引各方投资,推动新疆渔业发展壮大。”葛辉说,积极布局全产业链,不仅有助于提高产品的品牌影响力,还可以帮助企业从源头管控产品品质,将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前,新疆渔业产能与国内渔业主产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新疆渔业以环境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的后发优势日渐显现,渔业高质量发展已迈出稳健步伐。

“特别是一些土著、特有经济鱼类形成了生产规模,产业链建设日渐完善。”邓康处说,全区将通过渔旅融合、产学研基地建设等方式,充分发挥新疆水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开发水产品,提升产品品质,让更多新疆特色水产品享誉国内外市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