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遗址表明距今5000年前后黄土高原已进入早期国家或文明社会阶段
中国甘肃网2月24日讯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中国社会科学院2月22日揭晓“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6项入选项目,甘肃庆阳市南佐新石器时代遗址入选。该遗址2021年12月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有不少考古之最:遗址内发现数百万粒炭化稻米、国内最早大范围使用白灰面装饰建筑实例,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布局最严整的“宫城”以及5000年前后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大型宫殿建筑等,表明距今5000年前后黄土高原已进入早期国家或文明社会阶段,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增添实证。
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坐落于泾河支流蒲河左岸的董志塬上,董志塬是黄土高原第一大塬地。
遗址于1957年调查时发现,1984年至1986年、1994年至1996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曾对遗址有过两个阶段的发掘,揭露出一座仰韶文化晚期的大型夯土墙宫殿式建筑F1。2021年、2022年,为了厘清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的文明化进程,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联合展开的第三阶段考古发掘工作以及大面积调查和勘探,取得重要收获:确认这是一处仰韶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大型中心聚落,距今约5100-4700年。
遗址核心区有9座呈倒“U”字形对称分布的大型夯土祭台,“九台”外侧有两道环壕,环壕和“九台”围成约30万平方米的遗址核心区。在“九台”中央偏北,还发现一座面积3600多平方米的长方形“宫城”,加上“护城河”有上万平方米,这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布局最严整的“宫城”。“宫城”中部偏北是主殿F1,东西两侧各有一列侧室(侧殿)。所有墙体都夯筑得坚实精整,是国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夯土建筑遗存。“宫城”区地面、墙壁都以石灰多层涂抹,这也是国内最早大范围使用白灰面装饰建筑的实例,建筑材料还包括土坯和最早的红砖。
其中,主殿F1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夯土墙体宽约1.5米,残高约2米。主殿由“前厅”和“殿堂”两部分构成,东西墙外侧还有散水台。前厅内有三排柱洞,殿堂内有两个直径约1.7米的顶梁柱柱洞、一个直径约3.2米的大型火坛。前厅和殿堂之间的墙中开三门。这是目前发现的5000年前后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大型宫殿建筑。在主殿F1东侧祭祀空间发现了数百万粒炭化稻米,在黄土高原前所未见,同时还发现大量的猪骨等。
此外,南佐“宫城”区出土了制作水平高超的白陶、黑陶、绿松石饰等贵重物品,成套的彩陶、朱砂陶、白衣陶、白泥堆纹陶,涂抹朱砂的石镞、骨镞,以及大量炭化水稻遗存,与普通居址区形成鲜明对照,显示当时不但有了较高水平的专业化分工,而且已出现礼制和阶级分化。同时,根据碳十四测年、陶器残留物等多方面分析表明,南佐陶器火候在1000℃以上,与长江流域和黄河下游存在远距离联系。
据南佐遗址考古现场负责人张小宁介绍,南佐聚落如此巨大的规模,“九台”、壕沟和宫殿建造所需要的强大组织调动能力,是黄土高原出现区域王权的有力证明,出土物还体现出存在稀缺资源的远距离贸易或控制。南佐都邑“宫城”中轴对称、布局严整,开后世古典建筑格局之先河。表明距今5000年前后黄土高原已经进入早期国家或文明社会阶段,对于客观认识黄土高原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入选2022年“六大考古新发现”的其余5项分别为:湖北十堰市学堂梁子(陨县人)旧石器时代遗址、河北尚义县四台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云南昆明市河泊所青铜时代遗址、宁夏贺兰县苏峪口西夏瓷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