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本无言,是人给石头赋予了语言,赋予了韵味;石本无意,是人给石头营造了意境,丰富了内涵;石也无魂,是人们为石头赋予了生命,注入了魂魄。7月12日,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中国甘肃网推出的第十三届“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平庆线实践小分队探访了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湘乐镇庞家川村的石雕传承人——庞氏父子。
石雕,指用各种可雕、可刻的石头,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资料图)
庞清河在介绍石雕作品麦尔旦江•麦合孙/摄
“盘古氏子午岭睡长觉,惊醒开天辟地化宇宙,清轻上升成为天,浑浊下降成为地,双目日月万万星,骨肉山脉血河流,发和汗毛生草木。”庞清河介绍起自己作品时侃侃而谈,并骄傲地说,“这些石雕对应的每首诗都是我自己写的,已经写了五十多首了。”
庞清河,宁县湘乐人,生于1951年。他自幼家境贫寒,初学木匠,心灵手巧,勤奋踏实,后改攻石雕。花开花落,匆匆数十载,屡遇艰难困苦,终获大成,现为石雕艺术项目省级传承人,国家级民间艺术大师。
乡村的道路总是复杂而陌生的。我们坐大巴来到湘乐镇后,打算问问当地人如何前往庞家川村。“你们去村里找庞清河吗?搞石雕的,可有名了。”周围的路人纷纷附和起来,“是啊,他石雕刻的很好的,很有名的,我们这没人不知道他。他家离这还有十几公里呢,走吧,我开车带你们过去。”
车子缓缓驶到院门前,隔着车窗便看到庞老先生站在门口,满脸笑意,看起来倒像是一个地地道道来自黄土的庄稼人。年岁已高的他,看到我们,神采奕奕地向我们招手。
庞清河石雕作品展室中部分石雕作品麦尔旦江•麦合孙/摄
“只是收藏,为了鼓励后代”
庞老先生带着我们来到了他的石雕作品展室,详细介绍了每一件作品,其中包括《盘古氏》《女娲造人类》《羲和训日》《三顾茅庐》等杰作。在他面前的一件件石雕作品,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在讲述的过程中,他神采奕奕,娓娓道来每座石雕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将这些作品视为无价之宝。
“我这些作品不卖,都是拿来收藏的。以前我搞了一个特别大的石雕作品,有人出价80万,我不卖。100万,我不卖。他最后出120万,我还是不卖。我雕这个作品不为赚钱,只是为了收藏,为了鼓励后代的。”庞老先生的语气略带急躁,似乎在努力证明自己作品的存在价值,然而他的目光却炙热而坚定地注视着我们。
“感谢,感谢一辈子”
“我让人骗啊,把我这些石雕拿走,有的卖,有的就扔掉了。”庞老先生的情绪在这一刻宣泄而出,夹杂着委屈,他的眼眶湿润起来。
“那时候条件差啊,有人说把我这作品拿去帮着卖,然后给我钱,拿了四五回,最后就找不到人了。我那二儿子上学都上不起了。屋里穷的,就拿化肥袋子当铺盖。在县里乡里的帮助下,我二儿子重新上了学,还给了我500块钱,搬来两袋面。真是感谢!”他的双手因情绪激动而颤抖着,一遍遍地向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们表达感激之情。这一刻,我感受到了乡村艺术家生存的艰难,感受到了他强硬外表下脆弱的内心。
每次有人来拜访他,他都会讲起曾经那段艰难的岁月,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着感激,他始终是个心存感激、知恩图报的人。
庞清河与其石雕作品受访者提供
村里人都说他是“能人”,他能刻出各种神像、佛像等。学者们称其为“奇人”,因为他没接受过任何美术训练便刻出了远古时期的神农氏、燧人氏、年等神话传说,他的作品以传统为基础,采用独特的手法,自成一体,所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神态各异。
多年来,他不断磨砺自己的技艺,逐渐达到了成熟的境界,其独特的风格难以忘怀。中央美术学院靳之林教授称他的艺术创作是“民间艺术大师的艺术”;中央美术馆李寸松先生说他的石雕是“锲而不舍,点石成金”。毫无疑问,他是陇东地区备受推崇的民间石雕艺术巨匠。
庞清河对石雕技艺的热爱与钻研,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儿子走上相同的道路。
“我自己比较感兴趣,加上从小耳濡目染地跟着父亲了解、学习”,在被问及为何选择追随父亲的脚步传承石雕技艺时,在一旁安静内敛的庞永恩的眼里透出了对理想的坚定光芒。
庞永恩在接受采访麦尔旦江•麦合孙/摄
庞永恩,庞清河大师之子,生于1974年。自幼受其父熏陶,怀揣艺术情节,16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石雕技艺,传承石雕艺术,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现已被评为“省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外出学习及实践,不断开拓视野,博采众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创作风格和门类,逐渐形成了个人成熟的艺术风格。“我雕刻的作品相比于父亲的,其实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商品化的创作,也能更好地融入现代市场。”从工艺上看,庞永恩作品除了传承陇东石雕古朴大气外,更多地倾向于线条变化流畅优美,融关中石雕华贵之气于一体。
“石头是会说话的”
“一般情况下石头不会说话,但石头在某些人的眼里,石头是会说话的,关键是有没有能力看出石头所表达出的内涵。”在庞永恩看来,石头就是生命和灵魂,他将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融入到创作中去,以朴实生动的造型语言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庞永恩雕刻出的个性鲜明的石雕中,有的器宇轩昂,有的圆润大美,有的憨态可掬,有的威风凛凛,各个都有着难以言表的神韵。“我们这不是黄土高原吗?采石的时候把最上面的土层抛掉,是一层石盖,再把石盖去掉,中间靠下的那层石头才是我们选的材料。这种石头会柔一点、细一点,雕刻的时候就不容易碎,不容易裂。”面对镜头有点害羞、不善言辞的他在介绍起石雕本身来,却是娓娓而谈。
“想让孩子们也继续传承下去”
“我们也开了传习所,但来学习的人还是少。一来是不太愿意吃苦,二来是这个也没什么经济效益,自然也就没什么人学习了。”庞永恩眉头紧皱,不由自主地叹气起来,对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表现出了浓浓的担忧。
“那您的孩子们呢?”提及此,庞永恩的脸上立即浮现出骄傲而欣慰的表情。“孩子们对这都挺感兴趣的,我也想让孩子们继续传承下去。我的二女儿,现在就在庆阳北石窟寺工作,也是从事相关的工作,是石窟讲解员。儿子现在还上学,但也能雕,会雕。平时假期,空闲时间就都跟着我雕。”
一直笑意盈盈,坐在旁边一言不发的庞永恩妻子,当听到我们谈论到其孩子时,热情地翻出手机中的照片拿给我们看。“看!这就是我姑娘。”屏幕中的女孩子青春洋溢、笑容灿烂。
有幸加上庞先生微信后,看到其在朋友圈分享了二女儿落落大方讲解石窟的视频,并配文“爸爸期望你,传承我们祖传石雕,当你参加工作之后,希望你能热爱自己的职业,专心于自己的专业技能,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付出自己的努力,在这个职业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庞永恩在雕刻石头受访者提供
寻访完庞氏父子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看着一件件用心、用情打磨的石雕作品,了解着这近乎20万年的传统技艺,感受着它们在静默的岁月里,用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诉说着一种文化的凝练,一种力量的汇聚,一种精神的永恒……
与此同时,无论是庞清河老先生提早站在门口等待我们的到来、耐心地教导我们,让我们进行了石雕的初尝试、一定要留我们在家吃饭……还是庞永恩先生开车送我们回到县城、邀请我们去他工作室欣赏石雕作品、陪我们漫步在街道之中,向我们介绍宁县的历史……憨厚朴实、热情善良,不善言辞的他们交谈时总是笑意盈盈地望着我们,似是我们因石雕而到来这件事,本就令他们心满意足。
一生与石为伴,一生以石为乐。2023年3月,庞清河老先生在与县宣传部部长揭牌“庞清河石雕乡村艺术馆”后,提笔写下“我搞雕刻方向明,下苦工雕工艺,被人流言蜚语,我不理,努力加好工艺。1996年5月地区文联办了展,记者采访电视放,报纸杂志再表扬,今日挂牌多高尚。”
*本文系2021年度省社科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创新及其社会效应研究》(项目批准号2021YB016)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曼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研究生、麦尔旦江•麦合孙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指导教师权玺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