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戈壁,气温超过三十度。黄沙与戈壁拢出一道山谷,石油河穿谷而过,河的东面被称作“东山”。玉门油田老君庙采油厂的603岗位就坐落于此。
7月14日,记者走访了603岗位。在参观、采访的过程中,记者被603岗位上的“温度”所触动。当然,这里的温度可不是指炎热的气温,而是员工间“家庭”般团结友爱的精神。
【资料图】
603岗位的“起点”——603井曹子建/摄
从“纸上”到“井上”:倾囊相授
岗位上的员工大多毕业于石油化工院校,在学生时代已经对采油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那些刚毕业的新员工如何完成从“纸上”到“井上”的转变?这就需要老师傅们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603岗位下辖140余口油水井,管理难度大,工作强度高,员工往往一人多能、身兼数职。在这种繁重的工作下,老师傅们仍然根据工作职责,切实把自己多年来的工作技能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真正做到“倾囊相授”。
在传授工作技能的同时,老师傅们也将603岗位的精神传递给新员工。在过去六十余年的生产实践中,603岗位逐渐摸索出了“七字管井法”“四字判断法”等生产方法和以“四坚持、五过硬”为内容的603经验。今天,老师傅们帮助新员工成长;未来,新员工在工作中逐渐成熟,又把经验传授给更年轻的员工。603岗位的优良传统就在一代一代师徒之间的“传帮带”中,带着温度传承下来。
603矿井的传家宝之一——管井牌曹子建/摄
从“岗位”到“家庭”:友爱团结
油田员工及家属的生活基地在酒泉市内,距离矿区有大约90分钟的车程,而有些员工的家人不在身边,遇事就只能靠同事间的相互扶持。
在走访过程中,员工余洁用“家庭”一词来形容603岗位:“可能我们在单位上相见的时间,比跟家里人见面的时间都长。我们都跟一家人一样,自己真的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工作上,岗位员工通力协作,共同维护油井、攻克技术难题。生活中,大家也经常聚在一起,如果遇到什么困难也是互相帮忙,一起解决。在共同工作、生活的过程中,603岗位的员工们逐渐培养出了家人般的感情。
展出的603岗位员工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纸上”到“井上”,老师傅们倾囊相授,603岗位的传统得以延续;从“岗位”到“家庭”,同伴们友爱团结,603岗位的精神得以发扬。所谓“传家宝”,并不只是展览柜里的老物件和写在展板上的历史,这种团结友爱的温度,才是今天603岗位的“活”财富。
(作者曹子建、涂远浩、冯羿竣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指导老师杨斌,玉门油田融媒体中心新闻采访部;王臻、阴雨永,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