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跃跃哲谈]开年就打价格战,新能源市场“马太效应”加剧)
面对新能源汽车“国补”退出、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一些新能源品牌在去年年底掀起了一波“涨价潮”,更多的车企表示将在2023年调高产品售价。虽然嘴上说着“涨价”,但行动却很诚实。截至目前,除了少数品牌上调价格外,其它品牌尚未调整价格。面对特斯拉频繁降价,问界和小鹏选择在今年开年跟进“价格战”。
(相关资料图)
面对未来随时可能落下的降价“屠刀”,其它造车新势力和新能源品牌是否有财力和底气持续跟进?要是跟,尚未实现盈利的企业和品牌又能坚持多久。要是不跟,那些弱势品牌的市场生存空间或将被进一步蚕食。在编辑部同仁的鼓动下,作为长期专注汽车行业报道的中国经济网记者,尝试用更加宽泛的视角观察车市。本期《跃跃哲谈》与您一同探讨, 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将呈现怎样的竞争格局。
2月2日,有报道称,蔚来汽车和飞凡汽车对旗下部分车型进行降价促销。2023年开年以来,多家新能源汽车品牌宣布官方降价。
1月6日,特斯拉宣布对国产特斯拉Model 3(参数丨图片)和Model Y售价进行降价调整,降价幅度从2万到4.8万元不等,产品售价创历史新低。由于事发突然,特斯拉降价引发成都、上海、郑州、长沙等多地的车主展开维权。
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的售价截图
一周后(1月13日),赛力斯旗下问界M5 EV和M7跟进官宣降价,降价幅度为2.88万-3万元。针对在此之前提车的老用户,问界在宣布降价的同时,还提供了价值 3.3万-3.5 万元的权益补偿。
同样为了安抚老车主,小鹏汽车在1月17日官宣降价时,同步为已经订购的车主提供了延长整车质保、赠送4年基础保养等新春回馈。
自去年9月以来,特斯拉通过直接产品调价或间接福利促销等方式,频频挥起降价“屠刀”。彼时,外界纷纷猜测,其他新能源汽车品牌是否会跟进?
对此,蔚来创始人李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特斯拉降价,蔚来不会降,因为没有什么降价空间,我们目前都是负毛利。”小鹏汽车的内部人士也曾透露,“小鹏汽车有自己的销售节奏,会根据自身情况决定产品售价及促销活动,而非跟随其他车企。”
事实上,面对新能源汽车“国补”退出、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一些新能源品牌在去年年底掀起了一波“涨价潮”。更多的车企表示将在2023年调高产品售价,并将宣传重点放在了“限时保价”上。据不完全统计,小鹏、欧拉、吉利、长安深蓝、AITO、哪吒汽车、飞凡等多家企业,在去年12月相继出台了各自的“限时保价”政策。
虽然嘴上说着“涨价”,但行动却很诚实。截至目前,除了比亚迪、长安深蓝等少数品牌上调价格外,其它品牌尚未调整价格。
面对特斯拉频繁降价,问界和小鹏已经开始跟进。未来,其它品牌又能否顶住压力,还有待观察。有资深媒体人士直言,“在特斯拉继续降价的带领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无疑将更加激烈,价格战或许不可避免。”
不止于此, “特斯拉还有较大降价能力和空间,” 有专家分析指出,“特斯拉之所以毫不手软地祭起降价大旗,在于其有巨大的成本优势。”
据特斯拉发布的财报显示,2022年,特斯拉交付汽车131万辆;总营收达815亿美元,同比增长51.4%;净利润为126亿美元,净利润率达15.5%。以此粗略估算,特斯拉的单车净利润高达9570美元(约合6.5万元人民币)。
面对随时可能落下的降价“屠刀”,不少业内人士疑惑其它新能源汽车品牌是否有财力和底气持续跟进?要是跟,造车新势力和新能源品牌以目前的造车成本和盈利能力,又能坚持多久。毕竟,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实现真正盈利的企业还是极少数。而要是不跟,其它新能源汽车企业,特别是那些弱势品牌,其狭小的市场生存空间或将被进一步蚕食。
在这里,我们想起了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说的“马太效应”。讲的是行业中的产品或品牌知名度越大,势必其占有的市场份额就越大。反之,那些知名度越小的弱势品牌,面对强势品牌的挤压,其所占的市场份额势必会变小,进而导致利润减少,被市场淘汰,其让位的市场将会被品牌知名度高的产品或服务代替。
今年年初,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就曾大胆地预测,“未来3至5年,会有60%-70%的汽车品牌或将关停并转。”沃尔沃大中华区销售公司总裁钦培吉说的更为直白,“很多新势力将2023年视为电车品牌的洗礼之年,但其实在2022年就已经开始洗了,2023年肯定会洗得更厉害。”(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跃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