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怿为孩子们讲述英烈事迹 受访者供图
来自江苏句容的张映奎今年80岁。清明节那天,他特意带着孙子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小董镇。历经山路颠簸,车停在了小董镇烈士陵园。望着不远处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他和孙子手牵手,缓缓拾级而上,额头沁出一层细密的汗珠。
这里长眠着他的哥哥,句容籍烈士张靖华。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129师、137师等部队南下,在剿匪斗争中,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120多名同志壮烈牺牲,其中就有句容籍战士张靖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场跨越时空的“相见”,张映奎足足等了70余年。
哥哥参军时,张映奎才5岁。有生之年找到哥哥的安葬地,是张映奎的父母临终前最后的嘱托。
纪念碑前,祖孙俩三鞠躬后,张映奎从墓旁挖出一捧土,小心翼翼地装进带来的罐子里。张映奎回到家,把土撒在了父母的墓地旁。
促成这场时隔70余年的“团圆”背后,除了两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努力,还离不开一群来自浙江宁波的志愿者们的付出。他们来自“我为烈士来寻亲”团队,团队发起人名叫孙嘉怿,她的网名叫“猫小喵滴兔子”,烈士亲属和其他志愿者都会亲昵地唤她“小猫”。
孙嘉怿喜欢把和她一样为烈士寻亲的志愿者称为追“星星”的人,“我们追的是天上最闪亮的‘星星’,是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说这话时,她的语气中满是骄傲。
“开始为烈士寻亲,源于自己的外公。”孙嘉怿说,她来自一个军人家庭,爷爷参加过抗日战争,父亲当过海军战士。“小时候家里还有张外公的照片,后来就找不到了。他是什么样的人?经历过什么?那么多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想起这些,她尝试在网上发起了“我为烈士来寻亲”话题。
“没想到这个话题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也吸引了一批和我有着相似疑问的烈士家属。”于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追星行动”就这样开始了。
“开始行动之后,我们发现其实可以做很多事,帮助烈士找到亲人。”孙嘉怿说,比如烈士后代中很多农村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相关部门发布官方寻亲信息后,志愿者们就走村入户,帮助老人了解最新的消息,以此打通烈士寻亲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我为烈士来寻亲”团队已吸引400多名志愿者加入。2022年5月,孙嘉怿荣膺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
这些年,在志愿者们的努力下,4万多条烈士信息被整理出来,详细到出生年月、家庭住址、部队番号、牺牲时间、安葬地点等。为了搜集更多烈士信息,他们的追寻足迹已遍布全国,还曾远赴朝鲜、韩国、越南、老挝等国家。
“很多烈士家属只知道亲人牺牲,却不知埋骨何处。”孙嘉怿说,“我们不仅要找到烈士墓地、搜集整理出烈士的信息,还得为他们找到后代血亲,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句号。”
为了更多“大团圆”,孙嘉怿和团队们的行程更加忙碌。几年前,为了专心做公益,她辞去工作。不同于其他年轻女孩,打开她的微信朋友圈,分享的日常几乎都与烈士寻亲相关。
因为志愿者们的努力,至今已有千余位如张映奎哥哥一样的烈士找到了自己的“根”。“如果家属给的烈士信息完整,最快两分钟就能找到安葬地点。”孙嘉怿说:“这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很多烈士家属没有等到团圆的那一刻。希望更多人不再有这样的遗憾。”
在为烈士寻亲的过程中,孙嘉怿还发现了很多烈士亲属藏在心底的愿望,“比如烈士留下的家书、烈士证明书等遗物破损严重,家属希望能修复保护;有些烈士没有照片,亲人们想再看看他的模样。”
为了尽力弥补烈士亲属心中的遗憾,孙嘉怿牵头发起“我为烈士修遗物”“为烈士画像”等活动。“参与这些活动的志愿者大多是艺术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孙嘉怿说,这些衍生出的公益项目,在温暖烈士亲属的同时,也带动了一批“00后”大学生在活动中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感悟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在浙江余姚朗霞街道天华村符氏祠堂内,符锦惠烈士的后代这些天刚刚收到志愿者送来的三爷爷的肖像画。“见到这幅画,家里老人情绪很激动,直说这就是你三爷爷年轻的时候。我们后辈也对他有了更具体的印象。”符锦惠的孙侄符建军说:“画像送回家,也是三爷爷回家的一种方式。”
每次见到这样的团圆,孙嘉怿的内心总是充满力量。“为烈士寻亲再难、再辛苦,与烈士的奉献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她动情地说,这场特殊的“追星”,她会和志愿者们一起,一直继续下去……
《人民政协报》(2023年04月25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