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法制网讯(记者李晓玲)“感谢法官!如果没有你们,我可能到现在都见不到孩子……”这是16个月没有见到自己孩子的申请人小玉(化名)在离开法院时对执行法官说出的话。
近日,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在执行一起涉抚养权强制执行案件中通过与公安机关等部门的相互配合,利用法院设立的“心理评估室”,成功消除了孩子与母亲之间的隔阂,最终顺利将申请人之子交由申请人抚养,并解开了长期缠绕在两家人心中的结。
(相关资料图)
据悉,2018年6月,小玉和刘波(化名)登记结婚,2019年儿子童童出生。由于种种原因,自2021年12月起,小玉离家,自此再未见过童童,孩子一直跟随爷爷奶奶生活。
今年3月,小玉起诉离婚,经法院调解双方离婚,童童随小玉共同生活,刘波应于今年4月将孩子交付小玉。
调解书生效后,刘波并未按照约定把孩子交给妈妈,思子心切的小玉遂向津南区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
由于童童自小随爷爷奶奶共同生活,执行法官在联系刘波后,刘波情绪很不稳定,甚至出现了“隐匿子女”的现象,童童的爷爷奶奶也故意设置障碍,为执行工作增加了难度,一度使案件陷入僵局、推进困难。
执行法官张宝晶以“耐心劝导为先、强制措施在后”的办案思路,从双方的经济状况、亲子关系等角度,给被执行人及其家人做了大量思想工作,经过耐心细致地劝说,深入析法明理,刘波及其父母终于同意将童童交给申请人。
4月6日,童童的爷爷、奶奶带着童童如约来到法院,执行法官决定联合公安机关、妇联一起完成这项工作。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由于童童长时间未与妈妈共同生活,对小玉产生了陌生疏远的情绪,根本不肯离开爷爷奶奶。众人一筹莫展之际,执行法官提出可利用津南区法院的“心理评估室”调整一下情绪,通过玩玩具、沙盘等游戏,消除了母子间的陌生感。
随着沙盘中玩具的舞动,调解室中不断传出的笑声,童童牵起了妈妈的手,小玉的眼中也闪烁着泪光……
看着母子间的隔阂慢慢消除,爷爷和奶奶含着泪悄悄离开了法院。
随后,小玉和童童在公安民警的陪同下离开法院,开启了属于他们母子俩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