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华肿瘤杂志》刊发论文《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首次公布了各个省份的癌症谱系流行情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这份报告中,肝癌仍然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在发病率前五位的恶性肿瘤中居第四位。在男性发病人群中,肝癌是仅次于肺癌的第二位高发恶性肿瘤。城乡结构中,包括肝癌在内的消化系统肿瘤在农村地区较为高发。

近日,在由《每日经济新闻》策划发起的“医学专家解读十大主要流行癌谱防治专题”系列直播报道中,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副主任李伟做客直播,并解答了关于肝癌预防、初筛及临床治疗等一系列话题。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副主任李伟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乙肝患者应定期长期进行早诊早筛

“乙肝是导致肝癌高发的最重要因素,占到了肝癌发病人群的70%~80%。”采访一开始,李伟就给出了一组数据。

乙肝与肝癌之间的关联在于,乙肝感染会导致肝细胞死亡,并造成炎症形成的微环境,共同促进肿瘤发生。乙肝患者往往会经历慢性肝炎到肝硬化、再到肝癌发生的病理过程。

除了乙肝以外,非酒精性脂肪肝、酗酒等也是导致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

针对肝癌为何在农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高发的问题,李伟解答称,病原微生物导致的毒素摄入,代表性的如黄曲霉毒素的摄入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原因。“在一些潮湿的易发生霉变的地区,食物储存不当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导致肝癌发生概率的提升。还有一些地区有自己榨取制油的习惯,如果榨油过程中出现了霉变的花生,食用油中的黄曲霉毒素就可能超标。甚至是黄曲霉毒素只是残留在榨油的机器中,也可能导致后面的榨油过程中出现黄曲霉素”。

此外,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从乙肝防治到肝癌发生过程中的干预措施不够,如疫苗接种不到位、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不到位、日常体检意识不强,最终都可能发展为晚期肝癌。

据国家癌症中心院士赫捷团队调查结果,我国肝癌患者仅有约43%在相对早期(AJCC TNM分期I-II期)确诊,可能符合手术切除、消融或肝移植等根治性治疗的条件。

疾病进展过程中存在若干薄弱环节,这也导致我国的大量肝癌患者到发现时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慢性肝炎、肝硬化环节,导致肝脏整体状态对治疗的耐受性差及更多合并症的出现,进一步致使肝癌治疗的预后差。而如果在早期阶段就通过早诊早筛发现,有希望通过手术方法进行根治性治疗。到了晚期,大部分肝癌患者都是不可治愈的状态。

“在现有的肝癌发生和治疗环境下,早诊早筛有一个相当大的进步空间”,李伟说,“通过B超、血清学检测分别从影像学角度、肿瘤标志物角度去检测,如果查出高度提示为肝癌,再进一步借助穿刺活检等方式进行最终的病理诊断。”

抗血管+免疫联合治疗有望降低复发和死亡风险

哪些人群需要着重进行肝癌的早诊早筛?

李伟提醒到,有乙肝感染的部分人群一定进行密切随访,在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定期进行肝癌早期筛查。在乙肝高发地区,或可能存在水源或土壤污染,导致有毒物质的摄入;有长期饮酒习惯;患有脂肪肝的人群,都应该做好肝癌的早诊早筛。“尤其是符合上述条件的40岁以上男性,更需要定期检查”。

除了早诊早筛外,肝癌临床治疗存在哪些难点?李伟表示,对于早期肝癌患者,可以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根治性治疗;对于晚期肝癌患者,主要的治疗方式还是通过药物进行全身治疗。但是分期越晚,整体看预后效果更差。

李伟介绍称,抗血管+免疫联合治疗对于晚期肝癌治疗有着里程碑式意义。在今年举行的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肝细胞癌(HCC)重磅临床III期研究——IMbrave050首次公布了期中分析结果:由阿替利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组成的免疫+抗血管联合治疗方案(T+A方案),可使HCC患者在根治性治疗(手术切除或消融)后的复发、远处转移或死亡风险显著下降28%。

有数据显示,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5年复发率达40%~60%,5年生存率仅为50%~60%。对于术后肝癌患者,预防及减少复发存在巨大的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李伟表示,T+A方案在中国人群中能够达到两年的中位生存期,较之前的单药治疗实现了翻倍提升。

目前,“A+T”“双达”“双艾”三个方案与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小分子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皆作为晚期HCC一线治疗方案获《中国临床肿瘤(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I级推荐。

据安信证券研报,去年10月21日,阿斯利康宣布抗CTLA-4单抗tremelimumab(替西木单抗)获FDA批准上市,获批适应症为单次启动剂量的tremelimumab与度伐利尤单抗联用一线治疗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

新药和国产药物的陆续上市,给了肝癌患者更多药物选择,也降低了治疗负担。李伟表示,目前国内顶尖医疗机构的肝癌治疗水平已经与欧美发达地区齐平,5年生存率不逊色于国外,但由于医疗资源和水平的不平衡,导致部分地区的肝癌治疗现状还不甚理想。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