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朱罗纪

深圳二手房住房参考价执行了一周年,现在到了一个节骨眼,不少童鞋在关心深圳二手住房参考价是否按原计划进行价格调整。

我理解是,有些买家希望深圳能把住房参考价调高一些,这样可以获得更高成数的贷款,进而减轻自己的首付压力。

但我认为不会调整,也没有必要调整。这个判断不是现在做出的,而是2.8之前做出的。

依据很简单,如果参考价继续调低,那么会进一步打击已经低迷到不行的二手房交易。如果转头调高,以目前房价下行的事实来看,缺乏逻辑支持,而且会被公众理解为政府在刻意托市。所以,最可能的是维持原状。

但之所以还要聊这件事,重点倒不在此,而是我认为有几个问题需要辨析一二。

其一,住房参考价让市场回归“理性”了吗?

这是我注意到有些媒体的报道视角,坦白讲,这是错误的。

现在的深圳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二手房市场,显然不能说是回归“理性”,而是低迷“过冷”了,这是我们首先需要正视的基本事实。

一些媒体整理出一堆成交数据来,却只想证明一个“预设的结论”。我想说这样做很“危险”,会引导政策继续错误下去,也会误导买卖双方错判市场。

深圳2021年全年成交了40699套二手住宅,月均3392套。4月之后开始疯狂腰斩,9月跌破2000套,到今年1月成交量更是低到只有1557套,创下2012年3月以来的最低记录。这个略超4万套的成交量,比次贷危机时的2008年还要低。

而在过去的15年,深圳二手住宅的平均年度成交是81877套,按月平均6823套。2021年的二手住宅成交,比过去15年的平均值还要超过腰斩。

如果大家认为这样的市场叫回归“理性”,那么请问我们如何定义过去15年里那些比较低迷的年份呢?比如2008、2014、2018,难道2014年高库存、2018年下跌时的二手房市场代表着“过热”?尤其是我们如何再定义2008年的房地产市场呢?一个拥有多达600多万常住家庭的城市,每个月的成交量1000多套,这是很可怕的市场下行。

正确的理解很简单,现在的市场是“过冷”,不是“理性”。我这么说,不是指向接下来的政策变化,而是正确的认识这个市场。包括住房参考价在内的所有的调控,公开宣称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市场回到“理性”、“健康”状态,“过冷”或者“过热”都不是目的,也都是“最坏的市场”。最好的市场是预期长期稳定的市场,但很难实现,市场经常不是过度上涨就是过度下跌。至于这个怎么产生的,有人认为是市场投机炒作造成的,有人认为是政府不节制的干预造成的,难以一句话扯清楚。

其二,市场剧烈下行主要是因为住房参考价吗?

我注意到的另一个观点是,深圳二手房住房参考价的威力,打破了深圳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

这同样也是有诱惑力的错误,深圳房地产的下行,来自参考价的作用被夸大了,尽管很多人可能不认同。

首先,房价从来都没有只涨不跌过,包括深圳房价。说这样话的是因为也许你从来没有经历过房地产周期,只需要去认真的研究一下深圳房地产过去的20年、香港房地产过去的40年,就知道了。伟大城市的房价虽然长期上升,但是从来没有只涨不跌过,事实上每隔2-3年都会跌一点,隔上个10年左右会中等程度的大跌一下子。3-5年时间,总会有那么一批高杠杆的人很痛苦很煎熬的站岗。

其次,导致深圳房地产(包括价格)在2021年下半年之后展开调整,主要力量并不是二手住房参考价带来的,而是市场信心和预期收入的显著下滑导致的

住房参考价唯一有解释力的部分是二手房成交垮塌,因为它的本质是去杠杆(不止是“去杠杆”,甚至是“没杠杆”),导致很多人尤其是改善买家买房时必须要支付更多的现金,从而造成需求量在短期内大幅降低。

但是,如果市场信心犹在,那么结果一定会出现:购房需求高度涌向新房市场。因为新房市场一没有贷款限制,二还有严厉限价。从2021年的新房成交看,这一点是得到了证实的。2021年深圳新房成交了52417套,是过去15年来的第三高位,2016年来的新高。(当然,这里面有供应量大增的缘故——2021年住宅批售量是2016年来的新高,也是2011年以来的第二高位)。

可是,如果我们继续考察,就会发现,从去年第三季度起,深圳的新盘市场也垮了。上半年大家还都拼命的去抢房子,下半年,房子就开始卖不掉了。有出现8个认筹登记的,也有只卖掉1套的。到今年1月,整体去化率低到了19%。

说明了有其它原因导致了市场下跌,这个原因与住房参考价的调整形成了“共振”。

我认为这个主导因素一是,市场周期律自身的作用,2020年的大家联合坐庄抬房价,本身已经预示了重大的风险,市场自身也有向下调整的要求。二是来自供应端方面——房企现金流普遍性断裂导致了全行业市场信心丧失,10多年才有一次的房地产大危机,让普通购房者果断停下了走向售楼处的脚步。三是,来自买房人的预期收入下滑,也是一个重要的力量。

这些来自市场端而非政策端的因素,我认为要比二手房参考价政策来得更加真实和猛烈。仅仅靠住房参考价的威力,不会让新盘市场出现垮塌——或者说,只有当真实二手房价格跌到比严厉限价的新盘价格更低时,人们才会不买新盘。

说这个主要是想说,不要过于高扬政策调控的力量,诚然它在短期能够发挥很显著的作用,但根本性的力量不一定是它。

其三,要注意价格的干预在未来会生出大害。

我不赞同直接对住房进行价格干预,但是如果你要说效果,那我的确要承认,二手房住房参考价通过捆绑按揭贷款政策,在给市场降温方面,是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容我再说一遍,如果你认为光靠着这个参考价,就可以实现房地产的“长治久安”(或者是房价的大跌),那是不可行的。

让我们极端一点讲,假定深圳未来购房不再允许使用贷款,就像去年金融机构针对开发商的那样,一刀切的斩断贷款。那么,这个住房参考价的政策就毫无意义了。但是不是说那个情况下,就没有人“炒房”了?

并不是。我们可以回到1992年前后去考察,那个时候,中国根本还没有按揭贷款这回事儿。所有的买房子,都要一次性支付,而且比现在更加的“楼花”,但是结果依然是炒风炽热,房价该涨照涨。

今天的金融手段要比当年远为丰富,比如市价2000万的房子,你只能给我按1200万贷款,没有关系,我一次性付款(具体怎么融资,会有机构做),那你就管不着了(自然也没有金融风险)。但我买到了房子之后,照样可以做抵押经营贷(只要不去再买房子就可以了)。也就是说,这个融资的管道其实你是砍不断的。

如果你实现不了那个长治久安的目的,但是又不停止这个价格干预呢?今天是新房、二手房,都出现了,而且市场的确发生了严重的调整,我认为是时候再“老调重弹”了。

逻辑也非常简单,都已经是事实了。全部的住房价格都控制了,尤其是新盘价格,从土地到新盘,价格全都锁定。答案就一个,开发商没钱赚。我们回头想想,假如限价不那么狠,今天爆雷的开发商,估计手里出个上百亿、几百亿的现金,都不是难事。

开发商没钱赚,就会缩减投资,减少开工。这会造成一个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大幅下滑、地方财政收入显著减少,这两者会直接影响到在地城市的GDP、地方公共建设,乃至地方公务员系统的工资发放,这些在最近3个月内都已经明显的传导出来了。不要觉得这个和你没关系,代价一样有。上游供给端的减缩,会导致在未来某个时段供给大幅下滑,进而传导到房地产价格上,会重新上涨。而如果那时候又叠加了货币政策放宽(经常是如此,无外乎是大水,还是滴水,现在就是了),那么就又会变成暴涨。

眼下这个情况就是这样,包括深圳,等到曾经的那些限价新盘走向二手市场,大家就会看到结果到底是谁想要的。

价格干预走到最后,其实都是在自己逼自己,走不下去。推行的越长久,后患越大。 

人们都很喜欢“立竿见影”的“雷霆手段”,一下子就可以见到效果——比如直接抓一批人。很少有人会忍受“润物细无声”的长期坚持,喜欢眼下多过长远,是人性。但人生是一个不断跃迁的过程,不可能你在每个阶段都能得利,在某个阶段受损也不打紧。不妨多学着一点“终局思维”,利用一些“黄金般的市场调整期”给自己充电学习,积累下来,会对市场的认知有根本性的改观。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