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前,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推进感染者分级分类收治、风险人群健康监测管理、老人和孩子等重点人群医疗服务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江苏各地推出一系列便民举措,打通医疗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力以赴保诊疗。
应对防疫政策调整后,社会面因新冠病毒带来的感冒、发热等不同症状的人群数字增长较快,让各级医疗场所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营。既让医疗资源不能科学高效地运转和服务,又易造成“社会性恐慌”让更需要救治的患者因为资源挤占而不能及时救治,带来不利影响。而各地因地制宜的“出妙招”,特别是基层的场站管所等闲置资源用起来,进一步扩大基层群众医疗服务覆盖面,家门口就能得到诊治让群众看得见、听得懂、治得快。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大中型医院从预约系统、诊疗设备、医学环境等方面建设不断提升,医护人员的素质也同步提高,显而易见的改变让患者得到救治更高效,服务品质更佳。但三年的防疫工作也在告诉我们,遇到规模性、易感染性的传染疾病时,人口数量的客观因素让医院瞬间“爆满”,医疗资源的挤占负荷让再好的服务条件也变得平庸,问题还是出在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使用不充分上。
近期,多地采用将一批原来用作核酸检测的健康小屋,改造成了发热诊疗站,为居民问诊发药。很多村级医疗站均使用起来,成为新冠感染便民诊所,一些区县还开通公交“流动站”的形式将车厢变成简单的诊疗空间,迅速“变身”为群众服务。这种转换值得让人点赞,因为感染的大部分群众均显示轻症中症,需要的正是家门口几百米的问诊,就因为之前基层缺少这些“临时性”专业诊疗站点,不得已都挤占各类医院,反而治疗适得其反。
基层站点及时“变身”值得赞扬,这体现各级政府和村(社区)基层自治组织在新的防疫政策下懂的思考和变通,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但长远来看,当下疾控应急管理还存在“短板”,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国情因素更凸显在新冠疫情防控下基层医疗站所的缺失。未来,防治传染病这一课题将更加受到社会关注,打破医疗基层的瓶颈问题,让基层医疗资源科学“瘦身”,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体现在硬件上的升级,更要突出与各基层村(社区)组织、网格形成点、站融合,盘活闲置资产做好健康小屋、流动诊疗站等物资储备,设施安放,合理的规划基层医疗点位,不一味只追求高大上的新建扩建,而应把闲置的资产该改建的改建;同时,未来要倾向将专业高校输出的医疗人才增加基层履历考核,让社区卫生服务层面人才流动起来。各级专家建立起基层“访珍坐班”机制作为晋升必要环节,既能为基层站点做出表率,更能让他们有更多基层经验提高业务能力,也能以诊促学让基层站所的医护人员有实践学习机会,形成能者上、勤者上的良性循环,让专业人才的梯队建设更加科学。(郭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