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司法为民的第一道窗口
——全国优秀法官、市中区法院立案庭庭长韩晓爽的一天
开庭审理案件。耐心解答群众疑问。
(相关资料图)
指导群众使用网上立案系统。与诉调对接员座谈。
在参加司法工作的第20个年头,日前,市中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韩晓爽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优秀法官”称号。
20年间,她用温暖、用真心对待每一个当事人,积极引导向善的力量;她能够敏锐捕捉案件焦点,快速抓住根源,及时定分止争;法官的神圣职责,让她对每个案件充满耐心、匠心打磨,是真真正正的“能动法官”。
近日,记者跟随韩晓爽的脚步,记录她马不停蹄的一天。
像往常一样,韩晓爽早早地来到办公室。作为刚上任不久的立案庭庭长,她既要熟悉庭室业务,又要转变工作思路,挑起全院诉讼服务这个“大梁”,压力确实不小。
早上8点,韩晓爽就已经在翻阅案卷,再次查看当天要开庭审理的案子。为了这件案子,她带领法官助理、书记员已研究了多天,十几本案卷翻来覆去地阅读,涉及的法律法规都已牢记在心。
9点,“现在开庭!”审判台上,她是那个严肃又有“人情味”的好法官。案件当庭作出判决后,当事人表示服判不上诉。
立案庭是法院面对群众的“第一道窗口”,当好这个“守门员”至关重要。因此,只要不开庭,韩晓爽必须要去立案大厅待几个小时。
10点半。“你好,我第一次来法院,你能帮我看看这要怎么办吗?”一位大爷手足无措地对韩晓爽说。她立刻迎上前,仔细倾听当事人的问题。对于第一次来院不了解诉讼流程的群众,以及年龄比较大、无法自己操作智能化设备的群众,韩晓爽都会第一时间迎上去,确保进入大厅的每一位群众都能得到主动、高效、热情的诉讼服务。
直到午饭前,韩晓爽都在大厅里忙碌着,引导当事人自助立案,帮助当事人查询案件状况,热情地给当事人解答问题,告知当事人必备的诉讼材料以及指导当事人正确书写法律文书。她用笑脸及行动证明,“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从来不是一句口号。
14点,市中区法院2023年第一次党务工作培训会召开。作为党支部书记,新时期如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韩晓爽需要及时更新补充的内容。会上,她边听边记边悟,并在会后第一时间将会议内容传达给了立案庭每一位干警。
15点多,韩晓爽和立案庭速裁法官马小舒来到十六里河街道、二七新村街道诉调对接工作室。2020年,市中区法院在区委的支持下,在全区17个街道办均设立诉调工作室,每个诉调工作室设置两名诉调对接员,负责法院分配的诉前调字号案件的诉前调解工作。二人与诉调对接员座谈,询问工作难点,解答实际应用中的各个问题,并对接下来的工作、培训、学习等共同研究,从而方便调整工作机制,提升诉调对接员专业水平,为群众提供更加有效的帮助。
回程已经过了16点,在车上,韩晓爽又与马小舒就工作、生活等进行了短暂的谈话。庭长的工作广泛又复杂,关心庭室内的法官同样重要,大家是事业上的同行人,法官培养、队伍建设及工作作风都需要她及时掌握。
16点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来市中区法院调研。韩晓爽是市中区法院的讲解员,担负了宣传单位文化、展示单位形象的重要责任。“第一次担任讲解员的时候,我自己下班后沿着院里各个楼层、各个业务部门讲解了一遍又一遍,生怕哪里遗漏了,哪里出现了问题。”韩晓爽笑着说,“院里的砖头是我第一个听众。”
接近19点,华灯初上。韩晓爽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按下了电脑的关机键。听着耳机里传来的舒缓音乐,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享受着片刻的轻松。
在韩晓爽看来,这只是进入法院工作20年来,6000多个日日夜夜里最平常的一天。
■文/图 本报记者 侯月 实习生 王馨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