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革新就是啃下一块又一块硬骨头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格力电器(石家庄)有限公司注塑分厂工程师李永国

河北日报记者 董 昌


(相关资料图)

编者按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我省又一批劳动者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全国工人先锋号,河北大工匠,河北工匠,最美职工等荣誉。他们立足岗位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中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即日起,河北日报开设“劳动者风采”专栏,报道其中几位杰出代表,讲述他们奋斗追梦的故事。敬请关注。

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工作服,一头利落短发,见人总是腼腆地笑笑。如果不是别人介绍,很难想象眼前这个不怎么爱说话的小伙子,竟然在技术一线为企业作出了大贡献。

11年来,他敢啃硬骨头、肯下硬功夫,带头实施关键技术攻关16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31项,使企业生产效率提高20%,节约生产成本超2500万元。

他就是刚刚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格力电器(石家庄)有限公司注塑分厂工程师李永国。

敢想敢试,优化车间布局建起自动化生产线

李永国生于邯郸农村,曾考上理想大学,却因家境贫寒退学。

自小爱钻研的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白天打工挣钱,晚上坚持自学三维制图。

“Maya制图软件只有英文版本,我就抱着英语字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查。”当时的李永国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只要认真学本事,总有施展的机会。

2012年,26岁的李永国应聘到格力电器(石家庄)有限公司。由于只有高中学历,他被安排到注塑分厂的流水线打螺钉。

当时,他每天都要手握电批打4000多个螺钉。一公斤重的电批一直攥在手里,太费力。李永国就用皮筋自制了一个简易的平衡吊,把电批挂在半空中,随时可以轻松拽来使用。

这个做法很快在全厂推广,大大激发了李永国的创新热情。

建厂初期上设备没规划,哪儿有地方就摆哪儿。由于生产布局不合理,直接导致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打造智能化车间,必须重新规划设备布局,实行专线化生产。”结合半年来的工作经历,李永国起草了一份全流程自动化改造建议。

正好这时候,注塑分厂的领导班子也在谋划自动化改造的事情。“文字方案不直观,能不能用模拟动画形式呈现?”时任分厂综合室主任郭宁的一句话,为李永国打开了思路。

“我学过三维动画设计,利用Maya软件还能测算每条自动化生产线的平均岗位人数、生产效率,我来试一试!”李永国日夜苦读学到的技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经过一个月的反复研究修改,李永国制作的车间三维布局图出炉。面板体、风叶等全自动生产线一字排开,每道工序都标有人员配备情况、生产效率等数据。增设的自动化物流通道,让产品一改过去人工搬运方式,直接通过输送带自动入库。此外,根据生产实际,所有具备条件的设备都增设了机械手。

方案很快通过,注塑分厂从人工生产迈向自动化生产的新阶段。“全流程自动化改造完成后,我们分厂的人均产值提高了近一倍。仅二次加工生产车间所有工序前移一项,就为企业节约人工成本500万元。”李永国记忆犹新。

迎难而上,攻坚关键技术打造创新创效联盟

4月27日,记者走进李永国创新工作室,各种零件、模型摆满了陈列柜。“这块新面板的三个烫金边,就采用了我们研发的自动滚烫技术。”李永国介绍。

过去,注塑件烫金,需要工人盯在高温烫金机前手动完成,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烫伤。

“我经常盯着烫金机想,要是能研发出自动滚烫技术,烫金机和机械手协同替代人工,就能彻底排除安全隐患。”李永国说。

注塑机械手臂不够长,他就改造为加长臂;烫金机设备长期运行存在位置偏移,他就更换设备底座保证稳固性;人工自检存在视觉疲劳,他便引进视觉检测仪器……经过无数次的技术改进,最终实现了滚烫自动化生产。

“其实,技术革新就是啃下一块又一块硬骨头的艰难过程。”李永国说,“面对困难时,关键看你是选择迎难而上,还是退避三舍。”

哪里有困难他就往哪里钻。哪里不安全,哪里效率低,哪里成本高,哪里质量要提升,李永国就在哪里动脑筋。入职11年,他瞄准关键技术攻关,创新越来越多。

2015年,组织实施二次自动化创新项目,历时两年实现了面板机床边自动烫金丝印、遥控器无人化全自动丝印,彻底消除了高污染的作业操作模式。

2019年,自主设计研发并制作了自动喷漆机器人,实现了有毒有害岗位的全自动生产。

2020年,建成注塑信息化集控中心,设计开发了设备信息化、质量信息化、生产信息化等8大系统,优化业务流程24项,为企业运营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

如今,李永国创新工作室不仅是集难题攻关、发明创造、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效联盟,还成了传匠心、育人才、搞革新、创效益的“梦工厂”。

在李永国的示范带动下,创新工作室的技术骨干由几个人发展到20人,累计实施关键技术攻关160余项,成功解决企业技术难题80多个。

“你已经创造了这么多研发成果,解决了那么多技术难题,为什么还要这么拼?”面对记者的提问,李永国有自己的答案:“当看到我们的研发成果为生产解决难题时,当看到成功经验被应用到更多领域时,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