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区群众进城寻名医到专家去乡镇卫生院驻点、上门服务;从看病贵、就医负担重,到报销比例明显提高......种种改变是莒县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障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也让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健康实惠。

每周四,莒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学术带头人于世斌都会来到刘官庄镇卫生院,开展病例诊疗、教学查房、示范带教、疑难病例讨论等工作。

“通过名医专家的‘传、帮、带’,卫生院在医生查房、患者护理、病患治疗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刘官庄镇卫生院院长张宪伟介绍,卫生院成立“基层名医工作站”以后,持续邀请专家前来指导帮扶,就是为提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更好满足基层群众就近享有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于世斌所在的“基层名医工作站”是莒县建设的24个基层专家工作站之一。为推动学科建设下沉基层,莒县建立支援帮扶“2+1”工作机制,牵头医院向成员单位开展临床业务和带教、医生定期轮换,开展诊疗服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适宜技术推广等全方位帮扶。截至目前,医共体牵头医院共派出297名医护人员下沉到基层卫生院进行支医帮扶,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破旧的砖房,斑驳的墙壁,狭小的诊疗室,以前的卫生院,那个条件比现在可是差远了。”东莞镇村民刘大爷谈起过去的卫生院,用“简陋”来形容。而如今走进镇卫生院,诊断室、治疗室等科室布局清晰,设备焕然一新,环境宽敞明亮,还有中医理疗室提供中医药服务,极大满足了周边群众看病就医需求。

让百姓病有所医,是民生所盼、时代所需。莒县高标准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县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其中6处达到国家推荐标准,585处一体化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标准,创建省级示范化村卫生室20处、市级80处、县级235处。临床检查检验、消毒供应、远程会诊、后勤服务和健康管理等“五大中心”高标准建设,紧密型医共体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目前,全县已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远程心电覆盖全部中心村卫生室,实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提高基层医疗救治水平和重症识别能力。今年以来,医共体医学影像中心共接收成员单位远程影像诊断7.4万人次、心电分析3万人次。

莒县聚焦“创新医保制度改革”和“聚力提升基金使用绩效”,坚持把握精神、吃透政策、大力宣传、狠抓落实,推动医疗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2023年度,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82.88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94万人,共计参保93.82万人,基本达到应保尽保。

聚焦看病贵问题,莒县将更多治疗恶性肿瘤的特效药、罕见病用药纳入大病保险支付范围,将门诊慢特病病种调整为90个;执行“两病”(高血压、糖尿病)用药报销比例提高到70%,持续减轻患者的用药负担;深入落实医药价格招采政策,截至目前,全县采购集采药品及高值耗材共4448万元,让利3912万余元,总体降幅达47%;落实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分层分类做好医疗救助托底工作,截至目前医保帮扶对象享受三重保障55239人次,基本医保基金支出13214余万元,大病保险基金支出2327余万元,医疗救助基金支出3221余万元。

“现在我们去省城就医后,医药报销越来越方便了。”家住桑园镇的尿毒症患者王先生过去在济南就医,需要全额垫资,然后回莒县后再办理费用报销。如今,得益于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的不断深化,在济南医院的慢病服务中心,王先生就可完成挂号、复诊、开方、医保报销、取药全过程。

为方便群众就医看病,莒县持续强化异地就医费用管理,扩展联网范围,将全县41处定点医疗机构全部接入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平台,实现省内普通门诊、省内门诊慢特病、省内住院、跨省普通门诊、跨省住院联网直接结算;县人民医院等4家纳入跨省门诊慢特病联网结算,基层21处一体化卫生室纳入普通门诊跨省联网结算;畅通电子结算,全县41家定点医疗机构、156家定点零售药店、9家定点诊所全部纳入省医保个人账户异地支付平台,开通医保个人账户“一卡通行”功能,实现参保职工在省内协议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使用社保卡和医保电子凭证畅通无阻;提升经办质效,完善“4321”工作法,强化异地就医回参保地手工报销业务经办质效,今年以来,共审核拨付职工及居民异地就医医疗费用4217人次,基本医疗统筹支付1685万元,大病保险支付354万元。

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石。莒县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全力打造医疗卫生服务高地,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让健康福祉持续倍增。(孙业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