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据11月21日极目新闻报道,近日,山西一名女画家在运城市中心街边树上作画,一天后被城管责令涂掉,引发网民关注。当事画家称,11月19日和20日,她在运城街边树上画了五六幅画,之后城管要求涂掉了三幅,理由是“得申请报备”。运城文旅随后回应:欢迎她在获批后创作。

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之所以关注这件事,在于其背后是城市治理中的选择题: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城市?是整齐划一、纤尘不染,还是包容多元、充满惊喜?城市的治理者,在面对自发的艺术行为时,是该用“管理的眼睛”去审视,还是睁大“艺术的眼睛”去欣赏?

首先,从城市管理的角度看,城管部门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进行执法,本身并无不妥。城市是所有人的共同家园,公共空间的使用必须遵循规则。如果任何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在树木、墙壁上作画,那么,今天可以是精美的树洞画,明天就可能是粗俗的涂鸦,长此以往,市容市貌将面临失控的风险。也就是说,这双“管理的眼”关注的是公平、秩序和可持续性,它确保公共利益不被个别行为侵害,防止“破窗效应”的发生。因此,坚持“先审批后操作”的程序,是维护城市环境的必要之举。

然而,另一方面,城市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集合,更是人们情感与文化的归属。女画家的“树洞画”,以运城本地的盐池风光、关公文化为主题,巧妙利用树木的天然疤痕,化腐朽为神奇,将冰冷的街角变成了传播地方文化的“微型美术馆”。它不涉及商业广告,饱含公益情怀,赢得了市民的喜爱和网友的点赞。

从这个意义上讲,女画家的“树洞画”不仅是简单的涂写刻画,某种程度上,是集审美价值、文化温度与公众情感于一身的艺术创作。如果管理者的眼中只有“未报备”这个合规性瑕疵,而无视其正面社会效益,仅仅一涂了之,就显得有些刻板生硬。此举虽然维护了规则的刚性,却可能伤及市民的情感和艺术家的创造热情。

那么,如何才能两全其美?这要求城市治理者拥有一双“刚柔并济”的眼睛:一只眼紧盯规则,守住底线,进一步完善公共空间艺术创作的申报流程,划定允许创作的区域,明确创作内容与材料的标准,让艺术创作有章可循,避免无序化。另一只眼则发现美好,欢迎那些真正为城市添彩的公益创作。对于像“树洞画”这样广受好评的项目,可以主动联系艺术家,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引导其进入合规渠道。

其实,成功的案例早已存在。多年前,“树洞画女孩”王月就是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用作品扮靓城市;杭州、厦门等地也通过设立艺术街区、涂鸦专区等方式,将街头艺术纳入城市文旅体系。这些实践告诉我们,管理不等于禁止,包容也不等于放纵。智慧的城市治理,是在规则的河床内,引导创意的活水奔流。

运城的“树洞画”事件是一次宝贵的提醒:一座伟大的城市,既要有筋骨——坚固的秩序与规则;也要有血肉——温暖的人文与艺术。期待更多城市治理者能练就一双慧眼,让我们的家园既有规则也有温度,既有秩序之美,又有生活之诗。(郭元鹏)

[责任编辑:刘晓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