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正以另一种方式走进我们的视野。


【资料图】

穿越大半个中国,我们从温热多雨的广州跨进了地图上的那只“鸡头”——东北平原。黄金纬度北纬47°贯穿整片黑土地,让东北粮仓美名远扬。相比溢满喧嚣的城市,平原好似世外桃源,弥漫着鲜活的希望。东北的秋天就像东北人的性格一样,肆意洒脱,满目金黄层次分明。

那是九月中旬的东北,早晚温差慢慢变大,据说这里在十月中旬就开始集中供暖,“冬天很快就到了”,这是在当地常听到的一句话。

2023年9月12日,黑龙江省通河县,一望无际的万顷田畴,泛起金黄。

出于农民,馈于百姓

从哈尔滨往东北方向走,就是通河县凤山镇凤阳村。在辛巴还只是辛有志的时候,凤阳村的村民从未想到,他们的命运会和这个年轻人息息相关。

1990年,辛巴出生在凤阳村的一户农户家庭,唯一不普通的是他们家在村口开了个杂货铺,在寂静的农村,杂货铺就是整个村的信息枢纽中心。辛巴从小耳濡目染,很早就开始创业,经过四次连续创业后,第五次踏足互联网并大获成功,从一名主播开始,慢慢成长为一个从供应链建设到联动品牌、工厂、原厂地的企业——辛选集团,共有4000多名员工;辛巴在快手平台的粉丝高达9800多万人,而取得这些成绩只用了短短6年。

2023年9月13日,凤阳村全貌,省道207串起各个村庄,一头是大兴安岭,另一头则是县城。

农民出身的辛巴,火了以后更“想家”了。从2017年开始,他每逢过年便给村里100多户家庭发放年货,给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慰问金,把自家购买的宅基地建成了小广场供村民娱乐休闲,还对其母校凤山中心学校进行捐赠,用于校园设施改造升级和资助贫困学生,并捐500万元给通河县城修路灯……一系列对家乡的反哺,让凤阳村的父老乡亲感到无比自豪。

2022年,辛巴的团队开启惠农助农工程,首先在老家通河县试点,召集当地农户种植更有经济价值的鲜食玉米,从第一年的1500亩地,到今年的6000亩地,翻了四倍,而辛巴团队在当地开设的鲜食玉米加工厂也从第一年投入的500万元,到今年的5000万元,飙升10倍。

如此庞大的投资,就不怕亏本吗?对此,辛选东北惠农项目负责人隋晓磊表示:“生产规模大扩张,第一是鲜食玉米直播销售反响很好,几乎一上线就被抢光,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第二是辛总(辛巴)想在自己的家乡深耕发展,以通河县为一个点,不断向外扩散,目前还是没有盈利的状态,就算赚钱了也会将所有回馈到农业上来。”

2023年8月,通河县鲜食玉米采摘基本是靠机械完成,省时省力。(图/受访者供图)

为保证玉米的质量,辛巴团队会派玉米种植技术员进村驻点,在采摘时期,技术员还会直接住在玉米地里观察玉米籽粒灌浆情况,判断采摘最佳时机。种植户刘海龙今年种了50多亩玉米,“以去年为例,1垧地(在东北,1垧地大概等于15亩地)玉米比之前种水稻大概多挣5000—6000元。” 同时,鲜食玉米相比之前种植的农作物更省事些,“水稻的话天天要下地,抽水、放水、拔草。”

在刘海龙眼里,小康就是“挣钱随便花,不用老想着存钱”。种植鲜食玉米后收入有了保障,钱袋子鼓起来了,生活更有盼头,他计划着农忙结束后去一趟华山旅行。

1988年出生的宋文亮与辛巴一起长大,到了中学联系才逐渐变少。对于辛巴现在取得的成绩,他表示十分骄傲,“其他村子的人都会羡慕咱们,过年还有年货啥的”。据他介绍,凤阳村今年种植鲜食玉米的地有3000多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0%。

近些年,凤阳村有一半的人搬进了县城,他也不例外。他今年种了70亩玉米,只有干农活的时候需要回村里,但他只需要上6个月的班,还剩6个月漫长的冬季是休息时间,“一年大概挣20万元,也够一家人开支”。对于宋文亮来说,大城市的生活对他并没有吸引力,他更喜欢待在东北,就算寒冷的冬天,暖气也很舒适。

“东北每个角落都种满了粮食。”目前,村里种地的大多都是70后、80后,年轻人如果想回村里种地恐怕已经“无地可种”,因为地都被村民们承包来种鲜食玉米了。

通河县鲜食玉米种植地,每株玉米只有一个玉米棒成熟,采摘时必须是“最佳状态”。(图/受访者供图)

“你们来晚了!”当我们来到玉米种植地时,被告知大部分玉米已经采摘完了。鲜食玉米就是端上餐桌食用的玉米,最大的特点就是这个“鲜”字,采摘讲究“快狠准”,首先要分批次种植,让鲜食玉米成熟时间有所差别;其次在准备收获时,如果掐一下玉米粒里面都是玉米浆,就是最适合收获的状态,要立刻收割,只要再晚一到两天,玉米粒就会变硬,口感就变差了;最后,从采摘到加工完成须控制在4小时内。

鲜食玉米加工厂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图为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分拣玉米。

鲜食玉米的一生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我们来到鲜食玉米加工厂,车间里传来隆隆的机器声,在二楼透过玻璃看到工人忙碌的身影,新鲜的玉米被剥皮去丝、切头、分级,顺着输送带一步一步“闯关”,经过分拣、清洗、蒸煮等多道工序,加工成真空包装鲜食玉米,进纸箱,贴上快递单,以最快的速度交到直播屏幕另一端人的手上。最忙时24小时昼夜不停,向外送出80万根玉米。

在鲜食玉米加工厂,工作人员将包装好的鲜食玉米装车运走,盒子上的小小快递单号,将流向全国各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除了种鲜食玉米,辛巴团队还在通河县开展种植黑木耳试验。东北的气候很适合黑木耳生长,但市面上的假木耳现象层出不穷。

辛巴团队从隔壁的“中国黑木耳第一县”东宁县请来木耳种植专家刘丕顺做技术顾问,教大家种植技术,改变之前散户因各自依靠经验、没有技术保障,品质也就参差不齐的状况。

“过去的农户大多采用全光管理,就像畜牧业里的散养,而我们现在采用的模式是集中管理。我们不仅要黑木耳长得好,还要控制木耳的质量,以前春天的木耳长得不好,我们通过给木耳菌袋盖上草帘子,在温度适宜时掀开草帘子,让木耳长得跟秋天的一样好。”刘丕顺说道。

黑龙江通河县辛选木耳基地,从种植、浇灌、日常管理到采摘、加工,每道工序都经过专业人员把关。

目前,辛选木耳种植基地总面积超1150亩,木耳年产量超过200万斤,带动周边就业近2万人次。辛巴团队希望未来可以向更多农户推广黑木耳种植技术。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种植的黑木耳,在“8·18”的一场直播中,一经上架就被秒空31万单,合计186万袋,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天高云淡,秋意正浓,基地的黑木耳长势喜人,正在享受“日光浴”。

木耳采摘依靠手工,高峰期有上百名农民来“兼职”,采摘后的木耳放在棚内晾晒2—3天即可装袋上市。

除了种木耳这项技术活,辛巴团队还会在农村开展公益助农培训,让农民也能成为主播。他们希望通过为农村搭建农产品上行渠道、助力农产品供应链升级、培养农村电商人才三个方面提升乡村振兴的外在和内在活力,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说白了就是——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辛选扎根农业,

打造供应链

今年6月19日,辛巴和辛选集团新任CEO发出内部信透露了辛选集团下半年的发展规划——在新农业领域重走创业路。8月10日,辛选公布了“惠农计划”,宣布其后续将新农业作为重要战略方向,一方面通过打造政府、企业、农民共同体的方式保障农民的收入,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打造“生态零售”供应链,让用户吃得更健康。所以,扎根农业这件“难而正确”的事,辛选已经在悄悄落地并初见成效了。

非遗美食天津狗不理包子一上来,就把直播间气氛推向高潮。几分钟就被抢购7万单,共500多万只包子。(图/受访者供图)

据通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飞介绍,农业农村部在推进农民就业问题上,要求各地做好的一个重点方面,就是促进就近就地就业;在发展乡村产业促增收问题上,重点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辛选集团和通河县县委、县政府共同深入谋划与布局,立足本地乡村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了乡村多元价值,既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就近就业问题,也激活了本地经济,让种植生产大幅增收。

9月21日,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辛巴携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郭嘉宁、小鹿姐姐来到四川大凉山喜德县,开启中国农民丰收节专场直播。大凉山的苹果、杨山的梨、宁夏的枸杞、山西的小米......这次直播带货成交额高达1.6亿元,让337万件全国各地特产走向远方。

从玉米到黑木耳,东北的农产品正在以电商直播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以另一种方式走进我们视野的东北,也可以复刻到全国各地,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作者:田逸夫

校对:邹蔚昀

排版:小 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