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纷繁,在数学人的眼中,
都可以用加减乘除、点线面体表达;
数学是宇宙万物的集大成,
数学与其他学科相加,
都可以迸发出无限可能。
且看Eva将金融与数学相加,
迸发出1+1>2的效果。
上下求索,任重道远
英国一直是留学申请的主流,也是我一直想去的国家;申请香港方向的大学是和家人共同做的选择,香港离家更近,饮食也更习惯;如今我纠结于G5高校伦敦大学学院(UCL)和香港八大之首的港大,对比之下,UCL的统计经济金融专业是我更想读的专业,而且很多同学最终的选择也是UCL,可以和墨尔文的同学继续在UCL做同学,也可以拥有更好地留学体验;另一方面,我申请的是香港大学的理学院,香港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也有着广泛的就业机会和实习机会,疫情前我也曾实地考察香港大学的校园,除了比较小以外总体很喜欢。
申请要多问多找,可以多去问一些同专业的人或者大学的学姐学长,了解申请经验专业需要的成绩和活动,大学更喜欢什么类型的人。
思之有味,学之有道
数学里我相对更喜欢的是统计,统计学可以把摸不着看不见的事情用概率表现出来,把抽象的事物具象化,很有趣也很神奇;而且我总体上属于不偏科的类型,所以相比于只埋头钻研于数学或者纯数,我更乐意广泛地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并将它们相互结合,探讨更多的可能性;基于种种考虑,我选择了金融数学作为我的专业。
我的文书也完全围绕金融数学展开,讲述统计在商业金融的应用,将贝叶斯模型等几个数学模型应用到股票预测中,找了几个比较商业的方向去描述数学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知也无涯,学也无涯
我进行EPQ时,其实并未确定专业,但最终的研究内容偏向于统计学,主题是“从众心理对于中国双十一消费的影响”。基于这一主题,我上网查找了大量往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支撑,得出结论从众心理确实让大家在双十一时买买买,那一刻,我们都落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成为“乌合之众”。
去年暑假,我参与了加州大学教授领导的科研项目,写了一篇《决策数在商业领域的应用》的研究论文,并成功发表在期刊上。两个月的时间里,教授带领大家学习评估风险,进行数学建模,测量顾客对公司的价值并给予顾客针对性的销售方案,我们最终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复述总结,并从课程内容中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独立撰写论文。我挖掘了决策数模型,查了大量的文献,找了一些在股票方面的应用案例,并说明其如何分析股票的趋势,撰写了2000多字的论文,也对数学模型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参与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不同学科的国际竞赛,最大的心得就是可以总结一个类型的题目,这样在考场上遇到相似的题目就会胸有成竹。竞赛与学科知识学习并不是割裂冲突的,有些竞赛等于提前学习更高阶的学科知识,二者相辅相成。
我曾经参与过高手如云的牛剑营,认识了很多学数学的同学,那里是真正的卧虎藏龙,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并被“内卷”所裹挟,但同时也真的学到了很多知识,懂得了很多做题的技巧和方法。不过我最终没有申请牛剑,因为牛剑的数学更偏向于纯数,与我所追求的金融数学有所差异,我还是想去学习更符合自己期待的专业。
在墨尔文的这几年我更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什么事情我会主动去跟别人沟通,在墨尔文也经历了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