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疆作家收获矛盾文学奖】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
行走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你会惊讶地发现:艺术家、志愿者、民宿经营者、村民,都是这里的生活主体,他们被称为“新村民”。刚刚凭借长篇小说《本巴》获茅盾文学奖的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刘亮程,也是其中之一。
(资料图)
2013年,刚过50岁的刘亮程离开城市,来到了菜籽沟村落脚,静心等待老年的到来。他建造了一个名叫“木垒”的书院,平时在这里写作,也参加劳作。
10年间,木垒书院招募了上百名文艺青年志愿者共享耕读生活,“00后”大学毕业生孙童翌就是其中的一位。自2019年起,她每年寒暑假都会来这里耕读。
在拜访刘亮程之前,孙童翌内心多有忐忑。因为尽管读了刘亮程的不少作品,但她了解的还只是一个文字中的刘亮程,不知在现实生活中该如何跟一个作家去相处。“见到刘老师后才发现,之前的担忧都是多余的。刘老师坦然真诚,也很朴实。”孙童翌说。
谈及木垒书院的生活,孙童翌说,平时刘老师上午写作结束,会带几名志愿者在书院劳作,在一片荒地上做一个小景观,给鸡铺一条青砖小路,给兔子搭一个窝,还给外孙女做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跷跷板。
在木垒书院的耕读生活,让孙童翌一下回到儿时熟悉的生活中,早晨在鸡鸣声和拖拉机的轰隆响动声中醒来,散步时可以随手摘下一个海棠果扔进嘴里,简单、快乐又充实。
宁静甜美的日常也有让刘亮程发火的时候。那时正值沙枣花盛开,孙童翌和几名志愿者掐了几把沙枣花放在花瓶中,想为每间卧室增添一抹香气。“刘老师发了一通火,他说沙枣花也有自己的意志,我们不该伤害它们。”孙童翌说,生活中,刘亮程十分爱惜草木,平时连院子里的一棵草都不愿意拔除,说草长着不会碍人的事。
刘亮程文学馆的设计师郭子瑞与刘亮程相识20余年,在郭子瑞的眼中,很多时候刘亮程都沉默少言,像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冥想。但和相熟的人小聚,他会变得活跃很多,甚至不乏幽默。有时说完一件好玩的事,自己都忍不住哈哈大笑。“他内心是敏感的,能感受到这个世界最轻微的叹息,能够感觉到人们脸上表情最微弱的变化,他能捕捉到声音的波浪,并把它们书写出来。”郭子瑞说。
书院门口还常常能见到一对卖特产的夫妇。女的名叫张平芬,在书院的公益性岗位做一些接待游客、打扫卫生的工作。男的叫赵财元,在菜籽沟村生活了50多年。夫妻俩在这里摆摊,是刘亮程的建议。“刘老师说,书院旁的国学礼堂游客多,做点酸奶、煮点苞米来卖一卖,也是一份收入。”赵财元说。
赵财元回忆,菜籽沟村的村民都是靠天吃饭的,在刘亮程来之前,他和自己的祖辈一样在这块土地上劳作,守着家里的几十亩旱田,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那时,村里只有100多户人家,搬走的人家留下的空房子,有村民将梁柱当作烂木头来卖,一处空房子只卖几千元。
“木垒书院建起来后,来了很多作家、画家,游客也多了,现在一个院子能卖到10万元。”赵财元说,如今,不少村民将家里闲置的房间改成了民宿。
陶陶居民宿主人陶若欣,便是奔着刘亮程来的。“我姐姐和刘老师是朋友,偶然的机会我来村里住了几天,就爱上了这里。”陶若欣说,退休后,她和爱人来到村里定居,成为第一批开民宿的“新村民”。
“民宿接待过很多知名画家,每个房间都挂着画,画上的内容都是菜籽沟村的风景。”陶若欣说,刘亮程和村里其他人没什么区别,喜欢端着碗蹲在门口吃饭,和村民聊着今年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