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遍地都是我熟悉的东西:榆树、白杨树、杏树、沙枣树……我一出生闻到的就是沙枣花香,现在每个春天都能闻到。尽管这里离我出生的村庄有一千里远,但这些树木和树上的鸟儿是一样的,甚至刮的风都是一样的。”

——刘亮程

位于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的菜籽沟村,紧靠天山支脉博格达山,距乌鲁木齐近300公里,被誉为新疆的“世外桃源”。村落保留从清代到上世纪80年代前的拔廊房民居形制和传统村落形态。


(资料图)

8月11日,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景色。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长福摄

作家刘亮程定居菜籽沟村,建立木垒书院,并在此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捎话》和《本巴》。其中,《本巴》刚刚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如今的菜籽沟村已有国学讲堂、乡村美术馆等,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艺术家村落”。

相遇缘于一次采风

一次采风中,刘亮程经过菜籽沟村,发现村中废弃老学校的房屋和院子正在拍卖,就决定买下来。2013年,他在这里建起木垒书院,和家人正式定居在菜籽沟村。

木垒书院。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摄

在新疆,像菜籽沟村这样保留着西域汉族农村传统建筑的村庄屈指可数。村中建筑最早的建于清代,民居建筑形式为廊房建筑,村民们仍然在其中生活,在一些山坡的耕地上还保留着马牛拉犁的传统耕作方式。

刘亮程感觉,这里就像《一个人的村庄》在地上的再现,唤起了他记忆之中的乡村生活。也是这一次的相遇,唤醒了一个传统村庄的新生之旅。

决定“留住”菜籽沟

刚到菜籽沟村时,刘亮程面对的就是一个“空心化”危机下的村庄。当时,全村400多户人家中有半数已经离开,空置的老屋被变卖、拆毁。村里人说,如果没有刘亮程的到来,那些老屋可能就要拆没了。

“那些曾经安顿过我们祖先的精神和身体的乡村,依然能安顿我的心灵,所以不能让它们丢失。”刘亮程说。

8月11日,刘亮程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木垒书院的书房里读书。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摄

刘亮程决定“留住”菜籽沟,在此打造艺术家村落,让枯树发新枝,这个想法得到了木垒县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投资对菜籽沟村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性提升,完善基础设施,修缮村民的拔廊房,建设了国学讲堂、乡村美术馆等设施。

从“一个人的村庄”变成“一群人的村庄”

刘亮程说,他刚到菜籽沟时,提出“用文学艺术的力量,加入到这个村庄的万物生长”。当时这个半空穴村庄仅有一个小商店,如今开了数十个乡村客栈。这个小村庄吸引了一些城市游客,每年有60万人进村旅游。同时,有近30位疆内外的作家、书画家陆续进驻,在这里或建工作室,或旅居创作。

7月11日,刘亮程给上海来书院的孩子讲了一堂名为“天是怎么黑的”现场课。刘亮程提供

刘亮程还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开设文学馆。除了文学馆,木垒书院里设有文庙、藏书阁、教室、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设施,并有带后花园的精美标准间,供游客旅游学习、静养身心。

7月23日,这里还举办了第三届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颁奖典礼。这项乡村文学艺术奖是于2015年由刘亮程发起、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支持设立,被誉为中国最接地气的文学艺术奖。这个奖项的设立,旨在奖励对中国乡村文学、乡村音乐、乡村绘画和乡村建筑设计做出杰出贡献人士。著名作家贾平凹、大地艺术画家王刚、青年建筑师孟凡浩,分别获得了前三届的大奖。

文学艺术来到菜籽沟的大地上,使得这个偏僻但又古朴幽静的村庄有了文学艺术的滋养。并且,每年,这个偏于山野一隅的村落,都会有一个或者多个高光时刻,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而每一届颁奖活动的举办,也都在一次次地将菜籽沟村推到世人的面前,让很多人对她从未知到闻名,进而倾心。

因为刘亮程,渐渐地,菜籽沟村从“一个人的村庄”变为了“一群人的村庄”。

刘亮程常说,菜籽沟,不管是我们认领了她,还是她收留了我们,都不妨碍我们在这个村庄里延续自己的乡村之梦。

整合编辑:古丽革乃·艾尔肯 来源:新华社 天山网-新疆日报 昌吉零距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