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平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上担任技术官员。 本人提供

马洪平  


(资料图片)

1990年,我和200多名运动员在乌鲁木齐为北京第11届亚运会传递火炬。从人民广场到红山,往返10公里,对当时身为射击运动员的我来说,那个长度是个挑战,但在激动和热情中,我顺利跑完全程。

当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主火炬点燃那一刻,我的思绪回到曾经那一幕。

那年,我25岁,主攻女子步枪项目,虽然没能参加北京亚运会比赛,但得知自己幸运地被选去传递火炬时,还是特别兴奋。

与每个中国人一样,北京举办亚运会的消息传来时,我特别激动,毕竟这是中国的第一次,我觉得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举办国际性体育赛事实力的认可,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进步的认可。作为运动员,我心里渴望中国体育被世界目光关注的情绪沸腾了起来。

传递火炬的那一天,我们200多名来自各个体育竞技项目的运动员,身着统一的白色短袖短裤运动服,聚在人民广场,做好准备,一起出发。

为传递火炬助威的群众甚至比我们来得还要早,他们欢呼着加油。不只是起点,从人民广场到红山脚下,一路上都有群众助威呐喊,有的还送水送食物,让运动员补充体力。

传递火炬,传递的不仅是中国终于迎来举办亚运会的兴奋与自豪,更展现着中国人民在任何时候、任何境遇下,都能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精神。

告别运动员生涯的日子,我对体育的热爱从未消减,我先后考取了射击项目一级裁判员、马术项目国际级裁判员,从2004至今,在历届全国运动会、广州亚运会、北京奥运会等重要体育赛事上担任技术官员。

能以另一种身份与赛场相守,是我幸运,在角色的转变中,我珍视每一次执裁的机会,希望把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理念带回新疆,让这里的运动员始终能接触到体育竞技的一线信息,推动马术、射击项目适应赛事规则的发展。

我特别羡慕今天的运动员,随着国家的强大,体育事业的蓬勃,他们拥有了优质的训练环境、健全的训练设施、专业的训练指导,这是我们那一代运动员难以企及的。祝愿他们在最好的时光里,历练出最好的自己。(作者系新疆体育中心退休干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