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绿灯“开口”,让电梯“说话”,让盲人起跑,长沙公益跑团团长商磊数年来为视障人士争取权益,以行动告诉社会——
(相关资料图)
盲者亦常人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李曼斯
3月10日,初见商磊,他已在电梯口等候。
他正将手机侧放在耳边,手指在屏幕上快速点击。在语音助手为他读完按键之前,正确的字符已经发送成功。
察觉到记者的到来,商磊收起手机,点着盲杖走了过来。他步伐极快,准确避让了所有障碍。这让记者很快确认了他的身份——长沙特跑族公益跑团团长商磊。
10多天后,商磊将参加一场马拉松赛事。为此,他已训练1月有余。此时,他刚从跑道上下来,显得神采飞扬。
安顿下来后,商磊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涌动人潮里,总有善意照亮前路
幼时的一次高烧,令商磊陷入全盲的世界。生活在张家界,连绵壮阔的大山,成了他难以跨越的巨石。
艰难生存16年,商磊抓住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成为一名按摩师。直至今日,这仍是他的谋生之道。也是这份工作,使他第一次挣脱黑暗的束缚,成为一名跑者。
12年前,在广州工作的商磊与一位客人闲聊——
“你平时有什么爱好?”
“要是能体验下奔跑的感觉就好了。”
商磊的随口一答,几乎让这位客人从按摩床上跳了起来:“这不简单,咱们试试啊!”
他们从旧衣服上扯下一根布条,两人各执一端,沿着广州从化的河岸奔跑,日复一日。
半年后,这位已成了好友的客人叫来一群跑友,陪伴商磊跑出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半程马拉松。
不久后,商磊回到长沙工作。没有人陪跑,他只好停下脚步。但那奔跑时的风声,肌肉酸痛的爽感,朋友在侧的喜悦,他始终记得。
2022年5月,在一次助残日活动中,商磊结识了公云峰。公云峰是长沙跑团的引路人,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陪跑员。两个行动派很快商议方案,3个月后即成立公益跑团。
商磊又开始奔跑了。
他的陪跑员尧竹华愿意为此来回奔波12公里。
尧竹华热爱奔跑,他不追求速度,商磊慢则他慢,快则他快。
商磊有时也会独自一人在小区内慢跑。他偶尔会听到陌生的声音对他说:“早上好啊,要一起跑吗?”
时间一长,更多陌生的声音出现,且渐渐变得熟悉。至今,他仍不知道这些人的名字,只是默契十足地将跑绳的另一端交到他们手中。
这对视障跑者来说是最难得的一步——建立信任。在公益跑团,有不少跑者与陪跑员过不了这一关,因而难以坚持。
放眼全国,大多数跑团的活动方式是定期举行多人聚跑,商磊则改变了这一模式。长沙公益跑团通过地域划分,建立多支小分队,每周举行3至4次的自由活动,结对相对稳定。聚跑活动则每月举行一次。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升成员间的默契,也能帮助视障跑者减轻出行难度。
商磊不提倡跑者一味追求速度。他认为跑步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视障跑者若深陷竞速怪圈,有可能是另一场沉沦。反倒不如与陪跑者谈天说地,感受莺飞草长、日升月落。
步入大众视野,让盲人成为“正常人”
跑者,不是商磊唯一的身份。
他曾改变盲人难以在银行办卡的死板流程,协助过多对盲人夫妻办理婚姻登记手续。他曾让红绿灯“开口”,让电梯“说话”……
探索者、抗争者、引路者,多重身份交织,碰撞出一个健康、丰富、耀眼的灵魂。
在商磊看来,看不见已成事实,一辈子还很长。如果每天自怨自艾,接受怜悯,人生还有什么意思?
不过商磊也无意于改变他人:“长沙有2万名视障人士,他们都热爱奔跑吗?当然不是。我们要让世界变得多元,而不是狭隘。”
他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徒步、旅行、爬山同样值得鼓励。
但跑团的成立依然意义非凡。当跑者走上跑道,进入电台,成为新闻,更多视障人士会相信自己也拥有无穷的力量。而“主流社会”的普通人,则会发现原来视障人士是如此“正常”。
一次,在长沙西湖公园参加完聚跑后,商磊穿着跑服坐地铁。周围有人好奇:“你看不见还能跑步吗?”
商磊察觉到他没有恶意,笑着告诉他盲人不仅能跑步,还可以正常使用手机,阅读书籍。他察觉到车厢里安静下来,说完后,不少人给他加油鼓劲。
让视障人士融入社会,成为众生眼中的正常人,这是商磊毕生的梦想。如果梦想成真,不仅盲人可以获得美好生活,也能为国家减轻负担。
但现实中,障碍仍然存在。近年来城市建设对视障人士已越来越友好,但仍远远不够。比如不是所有的地铁站都设有全程无障碍设施,不少公交车站还没有语音导乘系统,十字路口缺少声音装置,盲道设置也往往不够科学。
做不到说走就走,盲人走上街头的梦想便显得有些遥远。
“大环境的改变需要每一个人的争取。”商磊对此持积极态度,并将壮大公益跑团当作重要举措之一。
商磊本还有一个为之骄傲但又不愿多提的身份——著名体操运动员商春松的哥哥。可商磊从未打算用妹妹的身份来达成自己的梦想:“她非常支持我,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使命。”
如今,他组建了幸福的家庭,孩子刚刚出生。他希望孩子长大后,能骄傲地向同学宣告:“我的爸爸虽然看不见,但他能跑马拉松,他就是个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