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周其伟
为打好重点民生保障战,切实破解基层环境治理难题,在省生态环境厅和株洲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株洲市生态环境局先试先行,去年在醴陵开展“村巡查、镇处置、县执法、市统筹”环境监管新模式试点,有效打通了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
层层扎紧环境监管笼子。为破解不法企业与生态环境部门“躲猫猫”、执法力量不足等难题,株洲市生环委办联合多级力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确保环境监管无盲区无死角。一是村巡查。按人口和面积的大小,对每个行政村设置1至3名网格员,要求村级网格员每月对网格内工业企业、矿山开采、畜禽养殖、突出环境问题整改现场等至少巡查一次,并依托微信工作群、小程序等信息共享方式,实时上报网格事件。二是镇处置。成立镇(街道)一级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安排专职人员和独立办公场所,建立工作台账,实现基层环保队伍的实体化运作。对村级网格员发现的突出环境问题进行初步分类筛选,对不能自行处置或认为涉嫌违法的,及时上报县级生环委办进行处置。三是县执法。及时整合县级执法力量,形成各行业部门开展日常执法检查为主,定期联合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为辅的执法监管体系,对于乡镇、村一级难以处置的突出问题,实行分流移交、限时办结制度,确保问题解决在基层。对县级层面无法解决的重大以上突出环境问题,及时上报市级层面进行统筹处置。四是市统筹。市级生环委办对于县级层面无法解决的突出环境问题,及时联合多部门成立专案组,进行专案专盯,确保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同时,对存在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的地方或部门,通过实施考核扣分、区域限批、移送纪委监委等方式,进一步压实各级各部门环保工作责任,确保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管三必须”落到实处。
绵绵提升环境监管能力。过去对突出环境问题的整治工作,常常是“九龙治水,各管一头、互不买账”,无法形成合力,问题难以根治。新模式从统筹调度、问题整改、督查考核等各个方面,将各级各部门的环保职责进行明晰,并对所承担环保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改变了以往职责不清的局面。目前,株洲市仅有环境执法人员130余人,环境执法人员工作压力很大,对一些突出环境问题的整治力不从心。通过新模式,乡镇一级对群众反映的生态环境进行初步筛选,特别是对乡镇一级能自行处理的环境问题先行处置,及时回应了群众诉求。同时,极大地减轻基层环保执法人员工作压力,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问题的“精准执法”创造条件。此外,新模式对村一级网格员明确环保职责和任务,确保能及时发现和上报突出环境问题和环境违法行为,并实时跟踪报告,有效避免出现表面整改、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等现象的出现。
频频展现环境监管成效。株洲生环委办通过在醴陵市一年的试点,在执法能力、环境质量、群众意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醴陵19个镇、5个街道均成立乡镇一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实现基层环保队伍实体化运作。同时,累计设置村一级网格员510人,一线环保监管人员增加16倍,有效确保网格巡查无盲区无死角。去年,醴陵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18,同比下降4.8%;渌江水质从III类提升到II类,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新增造林面积3.2万亩,森林覆盖率持续保持56%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100%。醴陵群众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参与生态环境工作的热情日益高涨。
(一审:龙晓龙 二审:余画 三审: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