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的韩志义,是兰州新区移民安置区卫生服务站的一名村医,也是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第七批移民中的一员。让他做梦都没想到的是,党的移民搬迁政策使他的行医条件彻底得到改善,给村民们看病送药再也不用上山爬坡了。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南秦岭山地,山大沟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为此,2021年6月,甘肃省启动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截止2022年7月,已有5878名村民分十批搬迁至移民安置点——兰州新区西岔镇新康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兰州新区移民安置区卫生服务站门口穆敬一/摄
兰州新区移民安置区卫生服务站是目前新康村唯一的公立医疗服务机构,记者来到卫生服务站时韩志义正要去吃午饭,在得知记者来意后,他重新穿上白大褂坐回了日常给病人问诊的办公桌前接受采访。
韩志义的办公桌整洁干净,上面摆放着病人的会诊记录本、村民的通讯录和一台电脑。面对镜头他显得有些急促,把白大褂的领子拢了又拢。可当记者问起他的工作情况时他却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这时,记者才注意到,韩志义的头发乌黑茂密、双目炯炯有神,举手投足像个年轻人。谁能想到他已年近半百,且已从医30余年。
正在接受采访的韩志义肖阳/摄
“这个速度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韩志义的父亲曾是老家家喻户晓的村医,父亲的言传身教使他在很小的时候便立志从医。20世纪90年代中期,韩志义跟随父亲的脚步开始了自己治病救人的职业生涯。
那些年,在大山里行医的韩志义经常要翻过几座山头去给村民看病。村民分散、交通不便,大多情况下一天只能医治几位病人。即便行医条件差,子承父业的韩志义也一直坚持了下来。
来到新康村后,每家每户距离超不过30米,出了村子走几步就能到公交车站,马路平坦宽阔。“给村民治病再也不用爬山路了!”说到这里,韩志义嘴角上扬,满是欣慰。“以前车子根本没法开进村子里,很多司机一听就摆手,导致不少需要去大医院看的病都耽误了。”可现在就不同了。今年初,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打了新冠疫苗后的第二天晚上出现了呼吸急促的症状,她当时就向韩志义打电话求助。韩志义得知消息后立刻叫来了兰州新区人民医院的救护车,自己也第一时间赶到老人家中为其进行身体检查,老人在出现不适后的十几分钟内就得到了妥善治疗。“这个速度以前想都不敢想啊!”韩志义感慨道。
韩志义为患者量血压肖阳/摄
“一切以病人为主”
卫生服务站是24小时“全天候”营业,除了日常应诊外还要给村里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或复诊。有时村民来不了服务站,医生还需要到村民家中出诊。“我们这个卫生服务站一共有三个医生,另外两位医生是施多旭和徐建芳,我们三个人三班倒。病人随时都会来,必须得时刻有人在。”说话间韩志义的手机又响了,正是村里一位老人打来的。
“你下午就把药吃上,对,一次两粒饭后吃,别记错了!”挂断电话时正值中午十二点一刻,韩志义已经值班十几个小时,早该下班了。当记者问及是否经常不能按点下班休息时,他轻松地说:“我们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一切以病人为主!平时半夜还有人打电话找我看病哩,村里人都知道我家住哪,也知道我的手机号。”
“一切以病人为主”,韩志义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深度推进“医防融合”模式
卫生服务站的药房门口立着一个摆满健康知识手册的书架子,有《新冠肺炎科普知识与预防指南》《何为糖尿病》《中医药防病养生手册》等几十种医疗卫生手册。询问韩志义后得知,这是兰州新区移民安置区卫生服务站“医防融合”建设的成果。所谓“医防融合”,即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为突破口,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进行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为推进这项工作落严落实,三位医生做了很多努力。据了解,兰州新区要求社区医院至少每两月开展一次健康知识科普宣讲,而移民安置区卫生服务站却坚持每一个月开展一次,还配合播放一些视频,科普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村民们受益匪浅。
健康知识手册陈列架肖阳/摄
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书记那有布说起韩志义特别动情:“韩医生他把关心村民做到了极致!韩医生知道村民刚从舟曲搬过来时容易不适应这里的气候,于是他给村民们讲了很多注意事项和避免水土不服的办法。他还会定期给村民们普及疫苗政策,村里的人都非常感谢他。”避灾移民搬迁政策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和就医条件,韩志义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他在发挥自己和父亲两代村医治病救人手艺的同时,也获得了老百姓的口碑。
谈及下一步的打算,韩志义说:“我要继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还要借助“医防融合”模式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让乡亲们更加满意。”
(作者穆敬一、肖阳、鲜金洋分别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研究生、2020级本科生、2021级研究生;指导教师冯诚、王玉婷分别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2021级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