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周丽宁
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有效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扩大创业带动就业规模;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双优先”理念,体现民本理念,顺应百姓期待,为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工作方向。踏上新征程,要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紧密结合我省实际状况和就业特征,准确理解二十大报告中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理念新任务新要求,创造性落实各项重点任务,实现促进经济与扩大就业协调发展。
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解决好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出台了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一揽子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全省就业容量不断扩大,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更为凸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抓好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在总体布局上要注重发展,通过经济增长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在目标导向上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在制定实施财政货币投资等政策时,强化对稳就业、保就业的支持引导;在推动落实上,要切实扛起稳就业保就业的重大政治责任,充分发挥省政府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持续巩固“大就业”工作格局,凝聚各级各部门工作合力,以强有力的政治担当落实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就业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有效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既关系家庭幸福,也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始终坚持将重点群体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实施国家“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基层服务项目和省政府“支持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为民实事项目,创新实施“百日攻坚”行动,及时调整优化劳务输转各项措施,为困难人员提供“一对一”就业帮扶,促进就业大局总体稳定。要进一步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统筹用好各类政策性就业岗位,强化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为青年成才成长创造更好就业环境。深化省外、省内东西部劳务协作,稳定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加大劳务品牌建设力度,促进农民工就业质量持续提升,劳务收入稳步增长。聚焦长期失业人员、大龄低技能人员、残疾人员等群体,加大就业援助力度,提升困难群众就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扩大创业带动就业规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目前,我省创新实施的“百千万”创业引领工程,已联合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妇联、省卫健委等10部门举办了10余项创业创新大赛及其配套活动,累计评选“创业达人”120名、“创业新秀”639名、“新锐创客”5060名,实现了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兴业的良性发展。要持续推动“百千万”创业引领工程这个品牌工作纵深开展,打好三年计划“收官战”,着力打造“双创”的甘肃样板。推进“陇原惠岗贷”融资业务,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岗扩岗、加快发展。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拓宽申请渠道,推行“一站式”服务,提高贷款办理便利度。加强创业孵化基地等载体建设,加大对各类群体创业支持,落实好省级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补助。
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尽管“兰州拉面师”“静宁果农”“庆阳香包绣女”等家政劳务品牌在全国占有一定市场,但我省当前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紧贴社会、产业、企业、个人发展需求,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能力素质,从而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开展重点群体重点行业专项培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能人才支撑。持续落实“鲁甘人力”东西部劳务协作品牌建设三年行动和“津甘技工”合作框架协议内容,有效推动鲁甘“工匠联盟”建设,加快打造沿黄河流域人力资源集聚新高地,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紧紧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培养适应产业发展和企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我们要精准做好就业服务,减少摩擦性失业,促进供需高效匹配。要进一步加大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推动劳动者在常住地享受政策服务,统筹开展好各类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提高市场匹配效率。克服疫情影响,持续推进“百名人社局长直播带岗”暖心行动,有效发挥线上就业服务作用。细化服务企业招工用工的具体举措,强化重点企业常态化用工服务,有效缓解企业招工难问题。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促就业行动,扩大就业服务供给。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提高信息化水平和经办人员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