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兰州4月29日消息(记者李红军通讯员王富强景洁)走进马会英老人曾经的家,就像钻进了大山的包围圈,房前是山,屋后是山,满眼都是山。
“终于告别了逢雨担惊受怕的日子,好政策让我赶上了!”搬出深山的马会英难掩内心的激动。
(相关资料图)
马会英的新家(央广网发王富强摄)
资料图:马会英的老房子所在地(央广网发灵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今年62岁的马会英,是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新开乡下周村东风社村民,半年前,她所在的东风社15户居民全部搬进了距离新开乡街道不足2000米的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走进新开乡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屋舍俨然,花坛吐绿,春意盎然……当地政府配套的布艺加工车间、气调库和食品加工厂里,村民们进进出出,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挣钱。
喜人的变化得益于灵台县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的实施,今年,像马会英老人一样,该县有1150户3699人将享受到这一惠民政策的红利。
灵台县属黄土高原沟壑区,两年前的“10·3”暴雨灾害让部分群众失去家园,很多灵台人至今仍心有余悸。
“10·3”暴雨灾情发生后,灵台县第一时间对受灾户进行充分摸底,出台了灵台县临崖临沟临水避险搬迁安置三年计划,探索农户筹一点、银行贷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建房资金筹措渠道,全面消除农户住房安全隐患。
去年,灵台县紧抓中央支持甘肃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历史机遇,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根本举措,作为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重大民生工程,立足县情实际,精心谋划部署,高质量完成400户避险搬迁安置。
新开乡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央广网发景洁摄)
为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灵台县落实县级领导包乡、乡镇领导包村、村社干部联户的“三包”责任制,按照“户申请、乡镇申报、县认定”的程序,逐户精准识别搬迁对象、逐户对接群众意愿,靠实搬迁群众2420户7626人,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应搬尽搬。
同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采取建设避险搬迁安置楼、建设集中安置点、分散自建房安置、购买县域存量商品房等安置方式,解决群众住房问题,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4月25日,在百里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施工现场,随处可见工人们紧张施工、机器轰鸣的火热场面。
百里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施工现场(央广网发王富强摄)
家住百里镇梨园村的邓永杰,看到即将搬迁入住的新房子,脸上挂满了笑容,“我从南部山区搬到公路沿线的石塘村,新建的房子正在进行内部粉刷,政府给我们每户补助了10万元哩!”今年,百里镇在公路沿线的石塘村、李家坡村、新集村、路家沟村、芦子集村设置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5处,搬迁安置群众243户。
搬出大山,只是第一步,让搬迁群众留得住才是关键所在。
去年以来,灵台县聚焦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在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中,整合农业农村、住建交通、生态环境等16个部门项目资金1.2亿元,统一配套了水、电、路、网、暖“五通”设施,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文化“五化”工程。
避险是目的,搬迁是手段、产业是路径、致富是保障。灵台县紧抓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实现以搬融产、以产兴业,创新“一区一间一库一厂一园一地”六个一增收渠道,利用养殖小区、加工车间、气调库、加工厂、苹果园、种植基地等吸纳安置劳动力,积极探索“龙头企业+搬迁户”的发展模式,依托本地龙头企业就近实现就业800多人。
灵台县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央广网发景洁摄)
为确保搬迁群众更好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灵台县强化党建引领,加强社区管理,积极探索社区化管理模式,探索在集中安置点成立避险搬迁安置区党支部和社区服务中心,选派专业化党组织书记,配备专职服务工作人员,为搬迁群众统一提供户籍迁转、子女转学、社保医保等服务,并建立健全服务网格,配备公益性岗位人员,开展设施管理、卫生保洁等日常服务。
如今,在灵台县各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宽阔平坦的水泥硬化路上,一辆辆货车前往果园,前往温室,前往牛棚,拉着苹果、蔬菜、红牛,走出村、走出乡、走出县,运往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