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12月30日报道
(资料图片)
12月23日至24日,2022中国汽车供应链峰会暨第七届铃轩奖盛典在在武汉举行。
会上,中汽数据有限公司节能战略研究室室主任 陈川发表了主题演讲。以下为嘉宾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行业同仁,大家上午好,我是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陈川,非常高兴来参加中国汽车供应链峰会。受疫情影响,此次只能通过视频的方式和大家做交流,也非常感谢大会主办方能给我提供这样一次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此次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双碳背景下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新格局”。
在开始分享之前,我想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从事的工作。我目前就职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汽数据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汽车产业节能政策、节能和新能源技术路线以及汽车产业低碳发展路径的相关研究工作。近几年核心参与过11项产业重大政策以及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包括我们团队牵头的乘用车双积分政策研究以及商用车双积分政策研究,也参与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节能和新能源技术路线图2.0,以及目前正在开展的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等相关工作。今天也是想基于上述工作的研究思考,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于中国未来电动化路径的一些研究判断。
我的介绍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双碳背景下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新形势。首先介绍一下欧盟的情况,欧盟为了落实《欧洲气候法》提出的2050年实现气候中性目标,制定了一揽子气候应对政策,这里面就有欧盟轻型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这个法规提出2035年轻型车层面实现百分之百碳减排的目标。目前法规的进程是欧盟立法三机构已经达成了相关的一致协议,预计今年年底有望出台成为最终的法律文件。
当前百分之百碳减排法案中,有两大方面值得关注。第一个方面是执行层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且并不是我们过去媒体一直解读的禁燃政策。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条件值得注意,一是该法案在2026年对减排目标实现进行重新评估,同时会考虑PHEV技术的发展,决定是否修订2035年零排放目标,因此还是要去探讨是否要完全禁止销售PHEV的技术路线。二是提出豁免碳中性燃料。另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的是,欧盟百分之百碳减排的政策不是单打独斗的政策,实际上配套了一揽子政策支持,包括财税方面的、充电基础设施方面的、消费方面的一揽子政策,这也是我们国家在进行政策制定的时候需要去借鉴的。
欧洲的法规对于欧洲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首先,我们认为会推动企业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整个渗透率会维持较快速的增长水平。我们做了测算,如果2035年欧盟想实现100%碳减排的话,2030年新能源汽车占比水平要达到60%-70%左右的水平。同时,欧洲不仅在推动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也通过清洁能源加清洁技术,包括设置类似于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法规,增加自己的贸易壁垒,去加速全球的绿色竞争。这是欧盟的情况。
我们再看一下美国,美国在今年8月16日,拜登签署通过了《通胀削减法案》,并且于2023年正式实施。这个法案提出了未来十年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财税优惠政策,提出对于新销售的车辆,每辆车要给予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相当于我国补贴的政策。并且在它的法案中,提出对于动力电池关键原材料以及组件本地化生产的要求,这也是旨在促进美国构建完整独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再看美国加州,今年8月25日正式通过了第二部先进清洁汽车计划,这里面包括零排放汽车法规以及低排放汽车法规两部分内容。零排放汽车法规明确提出,2035年加州地区轻型车要实现100%新能源车型替代的目标。按照里面的一些法规要求,2030年左右新能源汽车的占比要达到68%左右。可以看到,在美国联邦及加州双重政策影响下,预计美国未来也将迎来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预计2030年新能源汽车占比有望超过50%以上。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相关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在开展汽车产业低碳发展路线图的研究工作,这项工作主要是工信部委托中汽中心以及中汽协会在开展共同的研究,这项研究成果将作为未来整个主管部门实施汽车产业绿色低碳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前期确定了整个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定边界、摸底数、找差距、定目标、指路径和提供相关的保障措施。
我们基于路线图的研究,构建中国汽车车队碳排放以及资源综合评估模型,可以对未来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汽车产业应该怎么去进行发展,可以进行相关的预测和评估。这里主要是三大模块,一是可以进行汽车销量、保有量相关的预测工作,二是可以进行汽车分技术类型市场占比预测工作,三是可以对能源、资源、环境综合影响进行评估,这里当然包括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时间的评估工作。
分享一些我们初步的研究成果,预测中国乘用车保有量峰值4.8亿辆左右,达峰的时间是2050年,并且随后以平缓的速度下降。整个乘用车销量的峰值,按照残存的规律进行拆分,预计在3300万辆,整个峰值出现的时间也是2035年-2040年之间。上述的保有量和销量预测的结果,也是将作为整个相关碳达峰和技术路线规划工作的基础输入条件。
此外,我们在这项工作中,对中国双碳目标发展要求进行了分解。如果中国想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我国乘用车在2045年左右需要实现100%新能源化转型的工作。在2035年新能源占比要达到70%以上,2030年新能源占比要达到50%以上的水平,并且行业的平均油耗下降到3.0升每百公里的水平。这是我们做路线图研究过程中,认为如果想支撑2060年碳中和目标实现,整个需要达到的电动化的发展目标。
小结一下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还是从国际汽车二氧化碳排放管理趋势来看,各国均在加快电动化转型以及产业竞争,同时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2035年全面零排放的目标,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势地位实际上是带来挑战的。而我国当前从政策来讲2030年新能源汽车明确的规划目标还是在40%,为了落实整个双碳的发展要求以及应对国际竞争,我们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的要求有必要进一步加快,到2030年至少要达到50%以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
了解全球发展形势以后,我们具体来看一下中国汽车市场电动化的发展态势,以及我们的一些判断。
首先整体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是历经了多个阶段,包括09年“十城千辆”开始,整个渗透率不足1%。从15年开始,进入了产业培育的新阶段,整个市场渗透率从1%增长到10%。在2021年以后,市场从纯政策驱动,向政策+市场双轮驱动的形势进行转变。今年最新的数据,我们看到1-10月份整个新能源汽车延续了强势的增长,增长率达到87%,其中BEV销量占据主导,PHEV近两年持续了高速增长,HEV保持稳步的增长势头。
要想研究未来电动化的发展趋势,必须识别清楚目前电动化的驱动因素有哪些。从中汽数据做的消费者调研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主要是来自于经济性、体验性、便利性三方面的用户核心诉求。消费者选择纯电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性和体验性的优势;消费者选择插电式主要是驾乘体验性的因素,以及综合的表现;消费者选择传统和新能源汽车,最主要考虑的是便捷性,能不能满足自身便捷性的发展需求。
另外,我们也应该看不同细分市场的用户特征以及用户场景,这也会决定消费者购买什么样技术路线的车型。根据我们调研数据显示,A00和A0级的市场,消费者普遍将产品作为家庭补充的车辆,经济性是这类群体最优先考虑的因素。在A级这部分产品,大家更多会作为家庭的主要用车,因此购买的时候大家更多会考虑经济性和便利性两方面的综合因素。而对于B、C级以上的产品,更多是作为家庭生活用车,消费者对于相关经济性的敏感度并没有那么高,而主要是对于驾乘体验性,包括智能座舱的体验性,普遍有较高的需求。
从不同技术路线的技术特征来看,可以满足的消费者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EV技术路线,它在驾乘体验性方面,以及经济性方面,都能有着比较好的表现,因为纯电的驾驶,包括用电的经济性还是非常强的。对于插电式来讲,对于体验性和经济性处于中间的位置,综合性能来讲是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用车场景和用车需求的。而对于HEV来讲,由于无法长时间进行纯电驱动,所以从驾乘体验来讲就没有纯电动这么好,同时只能用燃油作为驱动,经济性层面也没有插电和纯电的绝对优势。但是HEV在便利性方面的优势,依然是最强的。
在了解了不同技术路线的技术特征,以及可以满足的消费者用车场景以及用车需求之后,我们再分别看一下三种技术路线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还是看纯电动市场,今年纯电动市场渗透率已经超过了20%以上,从贡献度来讲主要还是来自两端,一个是B、C及以上车型,一个是A00级的小车,两类市场贡献占比超过60%的份额。A级占比也有一定的份额,但是整个A级市场主要来自于出租租赁的场景,私人用户并没有打开,这是发展现状。
我们再分别看一下纯电动车型不同细分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首先,我们认为A00级纯电动的趋势是不可逆的,在TCO经济性来看,比较传统燃油车显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但是我们认为未来增量的空间也是有限的,从过去十年左右中国消费者对于A00市场总盘子来看,基本上是不超过100万辆左右的规模。在现在电动化发展之下,可能能突破,但我们认为总量上限就是100万辆出头。对于后续整个市场的增量空间贡献作用,实际上是有限的。
对于A0级电动车,我们认为还是比较看好的,即将也会分阶段进入纯电动的时代。因为整个A0级市场总体量在160万辆左右的规模,其中10万以下的区间占到80万辆左右,10万以上的区间占到80万辆左右。我们认为10万以上的市场,从TCO经济性来看,电动车已经具备了相关的优势,即将会进入快速电动化的发展阶段。而10万以下A0级市场来看,我们认为将在24年以后逐渐突破经济性的临界点,迎来电动化发展的进程。我们认为A0级市场即将成为A00在未来两到三年过程中有望贡献50万辆左右的市场。
A级纯电动的表现,刚才我们也提到了目前A级纯电动车型主要来自于单位用车以及出租租赁这方面的拉动,私人用户并没有完全打开。但是未来A级这部分市场占到中国乘用车市场1000万左右的份额,所以整个电动车要想要持续高速的增长,实际上A级市场是必须要打开的。但是刚才也提到了,A级这部分车型,一部分是消费者会关注经济性,对经济性的敏感性比较高,另外很多是作为家庭第一辆用车,对于便利性和长途出行的需求依然是有的。所以我们也是做TCO的分析,认为随着动力电池价格下降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基本上2025年以后A级纯电动这块市场有望快速发展,而在25年之前可能还需要其他的技术路线作为补充和过度的场景。
最后就是B、C级以上大型车辆电动化发展趋势。B、C级整体有700万辆左右的市场,25万以上的市场占到50%,25万以下的市场也占到了50%。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讲25万以上市场电动化渗透率已经接近30%,所以在接下来一段时间依然会保持快速电动化的势头。而在25万以下这部分市场,我们认为从消费者的用车需求和使用场景来看,可能更接近于A级那部分私人市场,也将在25年之后,这部分纯电动市场会被逐渐打开。以上是对于纯电动技术路线,未来的一些市场发展趋势判断。
我们再看插电式,22年市场渗透率超过6%,近两年在比亚迪的带动下,实现了较快速的增长。从产品级别分布来看,A级、B级、C级市场都有,以A、B级车型为主。而大家购买A级相对来讲更关注经济性,B、C级以上更关注驾乘体验。正是因为有快速的发展,包括去判断未来趋势的时候,我们认为有几方面的因素是需要关注的。
第一,自主品牌可以借助PHEV路线实现品牌向上,主要有几方面的数据,大家可以看一下。首先看中间这部分,根据我们的调研,消费者选择PHEV的时候,可以接受相比于传统燃油车,有3-5万的溢价,因此这是自主品牌可以通过PHEV实现品牌向上的部分原因。另外,从中汽数据增换购流向可以看到,大家买比亚迪PHEV,很多来自于大众、丰田、别克这种合资品牌。自主品牌通过PHEV的技术路线,可以实现跟合资品牌进行相关产品竞争的能力。
第二,PHEV由于技术的进步,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驾乘体验。一方面由于长续航PHEV的发展,使得消费者用车习惯进一步改变,我们看到消费者目前在使用PHEV的时候,整个纯电动的行驶比例超过了75%以上,这是有利于整个用车成本大幅降低的。同时,用油的时候,油耗水平相当于过去日系车强混的水平,这都是推动PHEV快速发展的技术因素。另外,消费者关注驾乘体验,也是因为PHEV很多都是跟纯电动车型进行同平台模块化开发,所以也能带来纯电动的驾乘体验,同时也能满足高阶自动驾驶的需求,这是技术方面的优势。
第三,从经济性的优势来看,我们也做了TCO测算分析。刚才提到A级和25万以下B级市场,我们看短期,纯电动技术路线是无法满足市场要求的。但是PHEV恰好填补了这部分市场空白,所以我们认为PHEV将在未来几年内,基本上能够跟纯电动技术路线实现很好的互补,快速在A级以及25万以下B级市场形成快速的发力和渗透。
最后,看看HEV的整体表现。HEV在2022年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市场渗透率达到了4%以上,主要在A级和B级主流市场进行发展。我们通过历史的数据可以看到,HEV更多跟传统燃油车是替换的关系,而不是抢占新能源市场,抢占的是传统内燃机市场。可以从丰田和本田近三年销售数据看,市场总量基本上是不变的。而随着HEV占比的增加,抢占的是内燃机这部分市场份额。这是HEV发展的定位,但是我们认为HEV对于整个传统车的销量表现有比较大的贡献。大家也看到,近两年传统车市场呈现快速萎缩的态势,但是实际上我们看到日系企业通过HEV的路径,保住了相关的基本盘,这也是HEV这项技术路线对于电动化发展浪潮之下,对于整个市场的助力。
从整体经济性分析来看,HEV的经济性还是跟纯电和插电相比,没有太大的优势,主要是企业要带来18000元左右的增量。但是消费者去使用过程中,节油所产生的成本回收周期,基本上需要6年左右才能回收回来,所以相对来讲经济性对于消费者没有那么敏感。但是HEV依然会获得整个市场的发展,主要还是法规的推动,因为接下来无论是六阶段的能耗标准,还是国七的排放标准加严,实际上都需要传统内燃机的技术进一步升级,而混动恰好能满足这两方面油耗和排放法规比较好的技术路径,因此我们认为,HEV会在政策法规的推动下,依然会有它的发展空间。
从企业的规划来看,也可以看到仍然有部分企业在做HEV的技术路线,包括日系的三强,包括欧美的福特、大众,以及自主品牌吉利、上汽,都在做HEV的技术路线。按照企业的规划以及市场的容量来看,我们预计到2030年前HEV的总销量将达到200万辆左右的水平。
综合上述的分析判断,我们给了三种技术路线未来的判断。到2025年,纯电动占比能达到28%,插电式占比达到14%,HEV占比达到6%。到2030年,纯电动占比能达到41%,插电式达到18%,HEV呈现总体平稳的发展态势,达到9%左右的渗透水平。我们认为未来中国乘用车将呈现多元化的技术路线同步发展的趋势,共同推动汽车行业节能减排。
以上就是我要分享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