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锌刻度 陈邓新 编辑|高 智


(资料图)

2023年,被誉为钠电池元年。

日前,有媒体报道,搭载宁德时代钠电池的首款新车预计2023年第四季度上市,采用的是钠电池与锂电池混装的方案;而比亚迪的钠电池也将在2023年下半年量产上市,同样也采用了混装的方案。

越来越多的信号表明,钠电池大规模产业化已箭在弦上。

问题在于,碳酸锂价格一路走低,为钠电池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如若没了成本优势,则没了最大的撒手锏。

那么,动力电池的"平替战争",还没有正式开始就要结束了?

手撕锂电池,本领几何?

动力电池,被视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好坏与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息息相关,一直是车企不惜代价追逐的目标。

钠电池与锂电池,不是冤家不聚头。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新能源汽车处于萌芽阶段,钠电池与锂电池双双进入车企的视野,但一番较量下来,钠电池落了下风。

究其原因,钠电池受限于化学性能,能量密度天生较低,与市场要求格格不入。

行业专家周豪慎教授于曾一针见血指出:"在锂储量用完前,钠电池没有机会,这是从性能、性价比综合考量后得出来的结论。"

如此一来,钠电池被锂电池按在地上摩擦,之后慢慢边缘化,走向了无人问津,以至于相当长一段时间几乎没有被企业正眼瞧过。

万万没想到,钠电池还有枯木逢春的一天。

2020年,电池级碳酸锂拉开了"牛市"的序幕,从每吨4.7万元的低点一路上涨,到了2022年11月甚至突破每吨60万元的大关。

这么一来,锂电池产业链中下游的日子不好过。

于是乎,市场考虑Plan B。

成为众矢之的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以前钴的价格炒得很凶,我们就拼命搞无钴,镍炒起来后我们做无镍。现在锂的价格在炒,我就搞一个钠,我觉得氯化钠炒不起来,因为盐很多。"

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在2021年的中国电动车百人大会上表示:"如果我们一定要考虑新的电池,钠电池就是首选。"

简而言之,钠电池成为锂电池的"平替"方案,迎来了产业化提速。

可偏偏在此时,形势又变了,碳酸锂跌下了"神坛"。

据上海钢联的数据显示,国产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数月以来跌跌不休,每吨50万元、40万元、30万元、20万元的重要关口全部告破,行业哀声四起。

这意味着,碳酸锂从炙手可热走向如履薄冰。

与之对应的是,被寄予厚望的钠电池平替的重要性减弱,2023年能否成为其元年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平替",价格才是关键

之所以如此,与钠电池预期太高息息相关。

在"宁德时代们"的追捧之下,钠电池成为新能源汽车的"风口"之一,各路势力纷纷涉足渴望分一杯羹。

据浙商证券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钠电池需求总量可达88GWh,2030年中国钠电池需求可达378GWh。

而迭代了数十年,2022年中国锂电池的出货量也才不过480GWh。

一家钠电池初创公司在接受"新智驾"采访时表示:"拿到天使轮的时候,我们连是否要创业去做钠电都还没完全下定决心,也没有注册公司,甚至连名字叫啥都没想好,但钱就这么打过来了。"

以上可见,资本对钠电池是何等的青睐。

然而,碳酸锂价格回归,势必促使锂电池价格回落,钠电池的成本优势或荡然无存。

中科海钠创始人胡勇胜此前判断,钠电池推广期成本在0.5元/Wh~0.7元/Wh,发展期成本为0.3元/Wh~0.5元/Wh,爆发期成本在0.3元/Wh以下。

理想状态之下,钠电池比锂电池便宜20%~30%。

一名业内人士告诉锌刻度:"现在钠电池没有大规模落地,成本其实比磷酸铁锂还要高一点,成本低的往往能量密度较低,达不到上车的要求,如果锂电池跌价抹去成本差距,钠电池普及就无从谈起。"

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钠电池与锂电池的工作原理相同、制造工序相似、如若没有成本优势,则难以掩盖性能劣势。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海科钠的产品能量密度为145Wh/kg,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电池的能量密度为160Wh/Kg,下一代能量密度有望突破200Wh/kg,这个水平与2018年的磷酸铁锂电池水平相当,而当下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在200Wh/kg~350Wh/kg。

换而言之,同等能量密度之下,钠电池的体积要大于锂电池,再叠加使用寿命相对较低,从而限制了应用场景。

对此,有市场人士表示:"钠电池最理想的应用场景是储能,其次是两轮电动车,所以新能源汽车实际使用的是钠电池与锂电池混装的方案,且主要应用于A00级、A0级等,这才有了错位竞争,但价格相差不大的话,错位竞争就变成同位竞争,可同位竞争又没有价格优势,拿什么去分庭抗礼?"

一言以蔽之,钠电池没有成本优势,就没有错位竞争的优势。

自主可控,钠电池的底牌

尽管如此,市场对钠电池的前景,意见不一。

一种声音认为,钠电池或成为鸡肋。

其实,针对碳酸锂价格虚高,行业就有共识,但下跌速度如此快、整体跌幅如此大,则远超预期,有了涨过头必然跌过头的意味。

据《晚点 Auto》报道,行业里电池公司与锂盐公司的实际成交价会更低,它们的交易数量更庞大,价格按月调整,与每天波动的散货报价相比,更能体现实际供需情况。

此背景下,部分跌破成本线的企业不得不选择停产或减产,而部分新产能则选择短时间内不投产,从而减少了供给。

尽管如此,碳酸锂依然难言底部。

有内部人士透露,虽然下游客户有积极的采购情绪,但锂电产业链并没有明显复苏迹象,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行业仍处于去库存的状态。

如此一来,钠电池的产业化或受阻。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合理的锂价不能太低,太低了回收利用和钠电池就没有发展空间。"

另外一种声音认为,钠电池不会缺席。

碳酸锂价格暴涨暴跌,历史上曾屡见不鲜,当下价格有企稳的迹象,未来回暖可期,如此钠电池的成本优势将会再度体现,眼光要放长远一点。

更为重要的是,钠电池可以实现资源自主可控。

锂资源虽然丰富,可地理分布不均,再叠加南美三国意欲打造锂矿领域的"欧佩克",掌握更大的定价权,因而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

据海关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碳酸锂进口量为13.6万吨,同比增长68%;2022年我国碳酸锂表观消费量达47.43万吨,碳酸锂进口依赖度为26.2%。

从这个角度来看,钠电池可以成为大厂的Plan B,无论碳酸锂价格怎么变化,钠电池都可以占据一席之地。

不难看出,风头正盛的钠电池遭遇当头一棒,动力电池的"平替战争"或不如预期那样打响,这场战争的后续走势仍有待观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