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美国细胞出版社出版的《一个地球》杂志近日刊发的一项最新报告指出,伐木、山火和耕种等正导致栖息着全球85%的鸟类、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山地森林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报告援引相关数据显示,2000年地球上的山地森林覆盖面积为11亿公顷,但从2000年到2018年,至少有7810万公顷山林已经消失。专家呼吁,应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加强森林管理、恢复和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联合国相关报告显示,森林覆盖了全球陆地面积的31%,每年吸收大约156亿吨二氧化碳,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缓冲地带,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关研究发现,过去20年间,全世界消失的山地森林面积占现有山林总面积的7%以上,全球整体森林覆盖率有所下降。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包括伐木、农业扩张和野火等。由于森林被无序砍伐,全球每年损失约1000万公顷森林。
近年来,气候变化加剧了森林火灾发生的频率、规模和破坏性。根据印度森林调查局的数据,仅今年3月份印度就报告了超过381起森林火灾。不少专家认为,未来几年,随着极端天气增加,森林火灾将更加频发。
由世界资源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机构共同撰写的《森林宣言评估》报告表示,少数热带国家森林砍伐状况较为严重,导致当前全球森林保护进展缓慢。报告作者之一、国际咨询公司“气候焦点”顾问艾琳·马特森认为,以目前森林保护的进展来看,各方很可能无法实现“到2030年底森林砍伐率每年下降10%”的目标。
综合施策持续发力
近年来,面对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持续发力,出台政策措施,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
今年3月,由法国和加蓬政府共同主办的“一个森林”峰会在加蓬举行。该峰会旨在推动国际社会提升对热带雨林生态价值的认识,助力加强森林保护。峰会通过了利伯维尔计划,将阻止森林砍伐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解决方案。峰会上,捐助者、政府和气候合作伙伴共同创建了一个1亿欧元的基金,将用于奖励那些保护森林的模范国家。
在巴西“大西洋森林恢复公约”的基础上,阿根廷和巴拉圭的相关机构于2018年加入大西洋森林的国际保护行列,形成了“大西洋森林恢复三国网络”机制。2021年12月,“大西洋森林恢复公约”项目副协调员佩德罗·布兰卡利恩表示,该项目10多年来已经恢复了大约70万公顷大西洋森林,其中里约热内卢的蒂茹卡森林是第一个得到恢复的森林。该公约还保证了自然界和城市地区的水供应,创造了数千个就业岗位。
2022年,欧盟通过一项打击森林砍伐的规定,要求从2024年开始,木材进出口贸易相关公司检查并证明其产品与破坏森林无关。新的森林砍伐法规将进一步要求欧洲国家增加对交易和使用与破坏森林行为相关产品的公司的检查。
一些国家和城市通过实施气候智能型森林经济,在维持或增强森林提供绿色商品能力的同时,进一步筑牢生态保障。例如,不丹70%的土地被森林覆盖,是世界上第一个负碳国家。不丹实行了多个气候智能型森林项目,如在混合用途商业建筑、旧酒店改造升级、保障性住房项目中,更多使用可持续耕种的木材资源,打造绿色建筑。
加蓬政府规定,自2010年起全面禁止原木出口。在加蓬经济特区,所有经营的木材都必须来自加蓬森林中受到严格管理的指定伐木场。哥斯达黎加推行环境服务有偿使用制度,在田间持续栽种树木的农户可得到一定报酬。
多方协作应对挑战
今年3月,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的全球森林专家小组在《森林和树木促进人类健康:途径、影响、挑战和应对方案》报告中呼吁,国际社会应积极促进可持续森林管理,加强山林保护与恢复。报告指出,森林对于人体健康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森林、树木和绿地不仅提供了更健康的环境,还能提供许多商品和服务,包括药物、营养食品和其他有助于人类健康的非木材森林产品。
世界经济论坛在2020年发起“全球植万亿棵树领军者”倡议,致力于到2030年保护、恢复和种植1万亿棵树。当前,全球已有超过80家公司承诺在超过65个国家和地区保护、恢复和种植超过70亿棵树,促进当地社区和森林的发展,并实施与《巴黎协定》一致的减排目标。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大自然保护协会和热带森林联盟发起了一项倡议,呼吁金融机构扩大对森林可持续方案的投资,建立新的投资规范,提高市场透明度,降低投资风险,发挥金融部门在应对气候和灾害风险、推动森林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
世界银行已经与阿尔巴尼亚政府合作实施了一项森林项目,通过开展森林、草场和农业综合管理,把超过77.5万公顷土地交由当地社区管理,已经使一些地区的森林和农业收入最高提升了50%。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表示,森林对于人类、动物、植物和生态系统健康至关重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公共和私营部门、民间社会、学术界以及每个人都应作出承诺,开展可持续森林管理。“通过在全球层面紧密协作,我们就能有效遏制毁林和森林退化,提高森林抵御力,保护地球,加强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本报开罗、里约热内卢5月22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23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