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蟹苗上市的大好时节,当涂县乌溪镇七房村养殖户周先云、徐书龙忙得不可开交。不仅买蟹苗的蟹农一波接着一波,而且慕名前来学习养殖技术的人也是络绎不绝。作为“试验田”,他们改造育苗池塘28亩,今年实现亩产蟹苗600斤以上,每亩产值达2万多元,每亩利润超万元,产量效益翻了一番。究竟是什么样的技改,能够让效益如此可观?
据悉,当涂县是河蟹养殖大县,其中乌溪镇是专业化蟹苗培育乡镇,生产面积8000亩,蟹苗年产量450万斤,蟹苗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当地蟹苗亩均产量300斤左右,亩均效益4000元左右。 “十四五”开局以来,如何进一步提升效益,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实现蟹苗产业提质增效,成为摆在当地政府、农业部门和广大养殖户面前的新命题。
2021年,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中心认真谋划,利用省水产产业发展项目资金,从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着手,在乌溪镇启动良种培育和技改试验。这为周先云等养殖户提供了发展契机。“蟹苗也要做精品!”周先云说,通过选育良种、技术革新,蟹苗品质好了,产量养起来了,规格养大了,自然有源源不断的客户前来。
如今,走进项目技改试验基地,一条水泥路的两边,养殖模式截然不同。左边,池塘面积超过了5亩,放水起苗后露出了塘底,在四周浅浅的水面里留下零星的增氧设备;右边,育苗池塘明显小了很多,缓缓的坡度向下延伸,至中间深度已超两米,两台增氧设备“背靠背”发挥着“威力”。
“在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中心指导下,我们采用优质良种‘云海大籽’,并改大塘为小塘、改陡坡为缓坡、改浅水为深水,同时配套双增氧机和物联网设备。虽然成本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但亩产均超过600斤,亩产值和净利润均翻了一番。”不断探索尝试,一步一个脚印,周先云们终于获得了成功。
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中心主任石小平则道出了成功的原因:螃蟹是爬行动物,在没有其他附着物的情况下,大部分时间都在池塘底部活动,通过“三改一配套”技改试验,拉伸了上下空间,再通过水草的种植,蟹苗就可通过水草根茎的攀附作用上下自如,增加了活动空间。“这就相当于蟹苗从住‘平房’变成了住‘楼房’,生存环境的提升,带动了蟹苗产量的增加和品质的提升。”石小平解释道。
攒下了口碑,也赢来了客户。来自湖阳镇的养殖户冯德胜此次慕名而来。“七房村的蟹苗,通过品种筛选和技术改良,不仅成活率高,而且成蟹个头大,单价也卖得上去。”他告诉记者,去年他在七房村拿的蟹苗,55亩的蟹塘产值达40多万元。
“技改试验的成功,为蟹苗培育产业提质增效开辟了一条新路,为‘两强一增’行动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案例。”石小平表示,下一步,市农业部门将继续加大与高校院所的合作,持续探索蟹苗养殖的新技术,引导广大养殖户在培育蟹苗的产量和质量上下功夫,把“乌溪蟹苗”品牌打得更加响亮,持续促进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记者手记
“两强”指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一增”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两强一增”行动,激活第一生产力,夯实现代农业装备支撑,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全市“三农”工作争当样板、走在前列的应有之义,是抢占赛道、赢得主动的重要举措,是拉高标杆、赶超跨越的现实需要。
蟹苗培育“三改一配套”技改试验,是我市农业部门和养殖户们率先在“两强一增”行动上的有益探索。它的成功,提供了范例,也提振了信心。我市也将不断引进和推广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快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致富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邓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