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2023年上海半程马拉松顺利进行。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今年的报名人数达到了78922人,最终1.5万人参赛——19%的中签率,意味着中签难度已高于2019年。赛事规模恢复到疫情前,也标志着上海各项体育赛事和市民生活的全面恢复如常。

我们在这里讲几个关于跑者的故事,他们中有年逾70的爷叔,也有60+的视障跑者,当一座城市里跑者的年龄和群体越来越宽泛时,也正是城市活力最有力的展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黑暗跑团里,穆为民和王群琴一样年纪,今年也63岁了。

去年上马比赛前,他曾许下愿望:如果可以顺利完赛,就要想办法去巴黎参加马拉松比赛。明年的巴黎奥运会上,还设有群众马拉松比赛。普通人也有机会像奥运选手一样,跑过巴黎的大街小巷。

老穆顺利跑完了上马,以5小时38分完成了42公里全程。他说:“还不行,下次要争取再进一步一点。”

在上周日进行的上海半马比赛前,他为自己设定了2小时30分的目标。“2021年的时候参加过一次,跑了2小时47分。反正,就是每次比赛都要争取进步一点点。”

老穆如今每周固定训练2次到3次,每次跑上10到15公里左右。“但我没法告诉你跑这点距离要花多少时间,”他说,“时间这个东西很难掌握,人心情好的话就快一点,心情不好的话就慢一点。”

老穆也是一点点失去光明的,“医生跟我说,这个眼睛肯定要失明的,所以我有心理准备的。”他刚参加黑暗跑团的时候还能走路,现在则不得不借助盲杖了。他从2012年加入跑团,陪跑员们陪伴他的时间已经超过10年了。

穆为民说,“每次跑团有活动,我都很早就出去了,大概6点半左右,我就出门坐地铁了。地铁工作人员已经认识我了,他们问我:‘你这么早出去干嘛?’我说:‘去跑步。’‘你能跑步吗?’我说:‘能!’”他们说:“你们盲人真不错。”老穆觉得,自己听到这句话挺开心。“为什么?因为我们还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如果别人没有看不起你,你就会高兴。如果被人看不起,就会难过。”

王群琴对此表示同意:“我和上班族一起挤地铁的时候,有些人会说:‘你们看不见干嘛还要出来,就在家里呆着好了。’听了这话我心里肯定会很难受,但我也会傲娇地回他们:‘为什么我不能出来?我还能在赛道上奔跑呢!’”

所有身体有残障的团员都十分感激志愿者的付出,而让人欣喜的是,如今他们的需求正越来越受到更广泛的关注。一些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很早就将目光投注到这些群体身上。

王群琴告诉我们,她在2018年的时候就在黑暗跑团接触到阿迪达斯的志愿者了。现在,他们每月会做一次志愿活动,每次都会有10到20名阿迪达斯的志愿者来到黑暗跑团,陪大家跑步。

而在这次的上海半马赛上,也有六名阿迪达斯的志愿者出现在赛道上,进行陪跑。此外,他们还在服务站点为黑暗跑团单独设立了一个服务站,为团友们提供水、香蕉、巧克力棒等补给。

团长程益向我们介绍,黑暗跑团成立这些年,从最初仅有视障成员,渐渐发展到吸收了聋人以及脑瘫患者。在这个跑团中,身体是否健全不是问题,年纪也不是问题。程益说,现在50+以上的团员越来越多,还有两名70+的。

王群琴的陪跑“勇气”今年61岁了,他是在50岁以后才开始跑步的。他说,自己在做志愿者帮助他人的时候,也感受到了付出的快乐。“我开始的时候是为了锻炼身体自己跑,了解到黑暗跑团以后就加入了。当时因为我本身跑的速度也不是很快,所以也能在自己跑的同时带着他们一起跑,也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勇气”说,自己这些年接触了很多残障团友。“媒体总是喜欢用‘励志’来形容他们,其实残疾人不喜欢这个词。他们只是希望平等地进行健全人的运动,并且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更多人参与到运动中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