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两会期间,“取消公摊面积”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关于“公摊面积”的讨论由来已久。
在一项媒体问卷调查中,支持“取消公摊”的网友表示,至少物业管理费和买卖房屋的费用能减少;反对者则担心,房价会因此上涨。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虽然公摊面积被广为诟病,但其存在具有一定合理性。即便按照套内面积计算,也会“羊毛出在羊身上”。在盘和林看来,公摊面积问题的关键,是规范企业行为和完善相关制度。
合硕机构首席分析师郭毅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关于公摊面积,如果开发商能够实现公开公示,并且真实用到购房者生活居住本身,没有私自盈利,就是合理的公摊,没必要取消。
1
深圳公摊面积多少算合理?
公摊面积是指由整栋楼的产权人共同分摊整栋楼公用部分的建筑面积,包括:电梯井、楼梯间、公共门厅、过道、值班警卫室等,以及为服务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筑面积。
公摊面积最早由香港开发商提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香港卖房模式是一栋楼一栋楼卖,普通购房者难以承受。一家香港开发商看准了这商机,将投资的香港香槟大厦,改成一层层甚至一户户卖,买房者络绎不绝。
和原来整栋楼出售相比,“散售”产权被分割,原本楼梯、楼道、墙体、电梯间等公共区域的费用由谁来承担?
于是,香槟大厦采用订立“公共契约”的方式,要求每位业主按契约对公共部分承担一部分责任和费用,“公摊面积”雏形就此诞生,并逐渐普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开始学习香港房地产发展模式,“公摊面积”也随之传入。
对于哪些面积应计入公摊面积,在1995年建设部颁布的《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及公用建筑面积分摊规则》中有具体的规定和标准。但公摊率,尚未有具体的标准。
那么,多少公摊面积才算合理?
深圳美联物业曾做过市场调查。以120平的房子为例:
如果房子的面积是120平米,那么公摊28平米还算正常水平,一般来说,公摊面积在20%至30%之间都算正常。在有电梯的塔式高层住宅中,因安全通道楼梯以及“管道井”、强/弱电井等公用设施占用空间较多,高层住宅公摊面积通常在20-30%之间。
由于现代住宅类型多,从高层到别墅 ,不同类型的房屋配套也不相同,因此公摊比例也无法设定上限。
普通住宅的一般公摊比例:多层为8%--15%,小高层为10%--20%,高层为15%--30%。
目前深圳楼层在40层以上的新盘,公摊面积都在25%左右。但居住舒适性与户型设计、朝向等息息相关,不仅仅只看得房率。
2
如何规避公摊面积风险
从公摊面积诞生开始,质疑之声就从未间断。
在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看来,公摊面积之所以被消费者吐槽,主要是在预售制下,建筑面积与实际使用面积之间存在感观的差异,容易误导消费者。其次,公摊面积不像室内面积那么容易量出来,暗含较大的灰色空间。此外,包含公摊面积的衍生费用计算,存在不合理现象。
但许小乐同时指出,公摊面积是小区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适度的公摊能够增加小区居住舒适度,过低的公摊部分则意味着公共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开发商并不会为了赚钱而故意增加公摊面积,这样的房子因使用效率低不好卖。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取消公摊面积可以降低业主的经济支出。但一旦取消,公摊面积产生的费用支出谁来承担?最后可能还是业主承担。
资深地产研究人士李宇嘉则认为,取消公摊是误读。他表示,公摊上“一房二卖”、偷换概念,损害业主权益等等问题才是诱发“取消公摊”的症结所在。诸如一边收着物业管理费,一边将广告收入据为已有;游泳池、地上停车场是共有部分,但却对外营业,这与“一房二卖”类同。
3
三招教你如何规避公摊面积风险:
1、向开发商索取公摊数据
当购房者在开发商处购买新房的时候,可以要求开发商把公摊面积计算好的数据给到自己,一般需要整栋楼的建筑面积、楼内所有房屋的套内建筑面积之和、不属于公摊的建筑面积等等,方便购房者大致计算公摊面积,做到心中有数。
2、索要及查阅有关资料
购房者还应该向开发商处获取小区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包括房屋的设计图纸或者最终的设计方案、最终面积报告、关于公摊面积的数据及其计算方式和文件等。一般购房者可自行向有关部门(相关设计、规划、测绘单位等)查阅,也可委托律师。
3、在购房合同中约定公摊面
买房过程中,在和开发商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时,要注意公摊面积的约定。正规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中有关于房屋公共部位和公用房屋分摊建筑面积的具体条款。所以购房者最好让开发商在房屋合同里面明确好公摊面积的具体数字,也可在合同的附件中,明确约定好公摊面积的具体位置及其面积大小。这样自己在收房的时候如果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买卖双方可依据合同解决,最大程度上维护购房者自身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