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深圳淘房志

(以下为转发来源平台观点,与本平台观点无关)

大年初一那天晚上,酒桌上推杯换盏,窗外烟花绚烂闪过。坐在旁边的强哥已经有些酒意,对我吐露真情般地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长三角有4套房,价值三千万,其实我看空房产。

他在苏州定居。从好早就听说,他混得不错。在外企工作,跳槽跳了好多次,职位和工资越来越高,已经年薪百万了。在村里人眼中,这就是他的标签。

这回坐在一块,我探清了这个年薪百万传言的真实性。

强哥在一家全球头部医疗行业的外企工作,总部在德国。这家外企在南通设有分公司,有着生产制造、销售、管理三部分,而他是总经理,手下管着1000多号人。此前,是从麦肯锡,跳槽到这家公司的。听到这里,我都觉得:

年薪百万有些保守了。

从一个农村普通本科生,一步步走到外企高管,这十多年时间,也是他的买房史。

他们家如今住在苏州姑苏区,是一套二百平的复式。早些年买入,至今已经翻了三倍。姑苏区是苏州市中心,市府所在地,如今均价3万左右。我带着好奇的心态问他,在苏州是不是只有这一套房子,他淡淡地说了一句:

“去年刚刚买了套别墅,在工业园区,花了1300多万。”

烟雾缭绕,饭桌上谈笑的声音仍很喧哗,这句话轻飘飘的,却又很重。

嘴上喊着看空房产,却刚刚买了套市中心的别墅。默默做大事的强哥,心态是真好。

不要听他们怎么说,要看他们怎么做。有钱人,还是在买房。

这次春节回家,我听到、看到了很多身边人的买房故事。那是想要往上走的坚实力量,也是实实在在的买房需求。

相比那些理论和数字,身边人的案例,最有说服力。

01

对苏州楼市稍微有些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工业园区是苏州发展最好的地方,也是房价最贵的区。

整个园区4.6万的均价已经很高,更不用说金鸡湖片区的7万+。当你在苏州湖西CBD散步,走过地标建筑东方之门,就能看到300米处的春晓别墅,它的价格早已迈上10万+。市区的别墅,很贵,也更有价值。

外企高管,年薪百万以上,需要有适合的财富沉淀资产,也要有匹配的居住空间。豪宅普遍比较坚挺,这是根本原因。

在全球通胀持续向国内蔓延的当下,部分核心城市的豪宅市场,今年非常值得看好。

“这套别墅在装修,打算今年住进去。”

粗略一算,光是苏州这两套房,也得有2000万。除了苏州这两套,他在上海嘉定还有套房,买的比较早,也赚到钱了。在如今工作所在地,与苏州一江之隔的南通,也有套房。

单是这几套房加起来,资产少说有三千万了。

尽管他刚刚买入苏州园区的这套别墅,却也准备卖掉一套房,今年想出掉上海嘉定这套。他自己给出的是,因为资金压力有些大,每个月的月供有五万。这时,才有了开头那番“看空”的话。

作为在深圳搬砖的打工人,阳哥听了这话隐藏起了心酸的苦涩,大笑着对他说了句:

“你靠房子赚了不少钱,还看空房产,这样不好。这些房子都在长三角,有价值的。现金流能够轻松覆盖月供,最好还是先拿着。”

作为85后的强哥,赶上了房产增值快速时期,充分享受到了时代红利。他是具有代表性的,背后是一个群体。

这个群体中,有些人对房产对出现了悲观情绪,其实也不是不能理解。

房产本身是有周期的,再加上这两年调控力度较大,人口趋势出现转折,都是对房价不利的因素。假如对房价上涨的逻辑理解不够深刻,心态上容易出现波动,尽管他们曾经靠这个赚到钱了。

具体到强哥,我觉得他并非真正的“看空”,毕竟行动上还是在买入别墅豪宅。只不过,心态上有些摇摆。

在阳哥看来,具体的原因有这么几个:

第一,他的确对房产的未来产生了一点悲观,觉得未来涨幅可能没过去那么大了。再加上刚刚买入的房子,负债变多了,增加的月供使得现金流吃紧。

第二,他在减弱投资属性。想要出掉的上海嘉定房产,是自己平时不会住的,毕竟生活圈主要在苏州,以及分公司所在地南通。

阳哥的观点是,虽然嘉定是郊区,但上海毕竟是上海,资产价值确定性更大,真要卖房还不如出南通那套。当然,这又是从投资的角度考虑了。

第三,和他的职业阶段和年龄阶段有关。职业经理人做到这个位置,已经很高了,再往上走或许会比较难。假如收入不再明显增加,那么资金压力的确可以适当减小。

过年闲聊嘛,点到为止就好,大家都开心。我便顺着讲了一句:

“资金压力实在有些大,是可以卖一套,不过可以慢慢等等,今年下半年楼市会起来的,是个出手的好时机。”

02

那天在饭桌上,我没有必要继续讲太多。强哥也有自身的独特情况。

但是在这里,必须明确亮出我们的观点:要对大城市楼市充满信心。

第一,在未来,大城市的房产才有投资价值。

逻辑很简单,从2023年开始,城市分化会更加明显。资金、产业、人口不断汇聚的一线城市、城市群、强二线城市,会不断发展,而资源不断流失的小城市,则会加速衰落。

选择大于努力。一定要选对城市,要不然,你只会成为时代发展的代价。

第二,人口红利消失,对大城市房价影响不大。

2022年,全国总人口开始减少,并不意味着所有城市人口都会减少。

大城市的吸引力仍然很强,不断吸纳全国人口,造成的结果仍然是,小城市人口加速减少。

选择买入人口增长的城市,房价是有坚实支撑的,全国人口涨跌跟你没关系。不用瞎担心。

第三,长期来看,房产依然是居民财富蓄水池,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也是近期不断强调的。

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银行信贷的比重接近40%,房地产业相关收入占地方综合财力的50%,房地产占城镇居民资产的60%。

更重要的是,从未来看,中国仍将处于城市化较快发展阶段,巨大的需求潜力将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别忘了那个重要数字,如今64%的城市化率。这意味着,

我国最广大的群众基础,已经从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

这又意味着什么?可以细细体会。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货币总量会一直增长,

2022年货币M2为266.43万亿,比2021年底足足增长了26万亿。

这些钱会流到哪里?2023年又会增加多少?

第四,短期来看,房地产下行周期,目前已经触底。随着政策不断放松,重点城市楼市回暖的确定性很大。

房价过热时期出台的各种限制性政策,限购、限贷、限售等,都将会逐渐放松甚至取消。部分二线城市苏州、东莞、佛山、青岛、济南等城市,都几乎取消、甚至完全取消了限购。

房地产重新回到支柱产业的定位,将成为2023年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

开工以来,全国上下都在忙着召开“新春第一会”,纷纷牟足了劲,开始大力拼经济!

兔年首个工作日,广东省就举办了一场超过2.5万人的大会。其中专门有一个议题留给了房地产,广东省住建厅表示,今年将大力促进住房消费。

紧接着,1月29日,上海在今年的1号文件中,明确支持合理住房消费,满足房企融资需要,提出了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

在两天前的深圳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深圳住建局的领导明确表示:

2023年将全面发力房地产业与建筑业“两大产业”,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增长做出最大贡献。采取更大力度精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提升市场信心,促进房地产恢复性增长。

这里有个很关键的词是:

最大贡献。

全国重点城市的楼市,也将在一线城市的带动下,逐步实现回暖。

03

除了自身的努力,强哥也是幸运的。

他在苏州工作生活,也在苏州、上海等城市买房。这无疑都是值得买入的地方。

2022年经济数据,上海以4.46亿继续领跑全国;苏州则以2.4亿位居全国第六,仅次于四大一线城市和重庆。苏州的制造业很强,工业产值一直与深圳、上海同列前三甲。

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是判断城市价值的最重要依据。

不同级别的城市之间,经济密度的差异,是非常巨大的,甚至都会显得有些夸张。

前两天,有个朋友到深圳来玩。我在给他介绍深圳的经济发展状况时,做了一个对比:

他所在的县级市,与深圳的面积是差不多的,都是2000平方公里多一点,而深圳创造的经济总量,却相当于那个县级市所在省份,全省的经济总量。也就是说:

深圳用一个县的面积,创造了一个中等省份的经济总量。

这种差异,是不同数量级的对比。土地和房产价值,自然也有着巨大差异。而这种经济发展程度背后,则是产业、资金、人口、市场化、国际化、城市建设等各方面的差异!

选择在哪里生活,就是和哪里一同发展,选择在哪座城市买房,就能享受这座城市发展红利。

接下来,哪些城市依然值得买?

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以及杭州、成都、武汉、南京、苏州等强二线城市,确定性依然是最高的。

在我们的读者中,有很多都是高净值朋友,可以优化自身的资产,尽量往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置换。

春节回家期间,有些人又动了回乡置业的念头。看到比大城市便宜得多的房价,有了下手的冲动。

但是在这里我要提醒你:

离核心城市群的小县城,甚至是回农村盖房子!这些地方的房子,将会成为纯消费,失去投资价值。

当然,你可能会说:

大城市虽好,却并不属于所有人。谁都知道一线城市好,可是房价高,不是谁都能买得起。

这是事实。

买不起一线城市,那么去哪里?

去你尽可能够得着的高级别城市!

买不了一线城市,就去买强二线;买不了强二线,就尽可能去省会。

春节期间,我看到了一位想要在省会买房的母亲。原本是打算在生活的地级市买房,为了过几年要上小学的孩子,买个当地最好的学区。可是当她看到省会的城市面貌、教育资源、生活配套,却改变了主意。她想要在这里买房。

她的行动力很强,说买就行动起来了,也咨询了一下我的意见,目前正在看房中。在踩盘的路上,经过那个片区的学校时,对她的小孩说:

这就是你未来读书的学校。

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尽量买房,尽量到大城市买房,再怎么讲,也不如身边人活生生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他们或是为了保住资产,或是为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又或是为了小孩更好的教育资源,在努力往上走,去够得着的更高级别城市买房。

这就是中国大城市最坚实的买房需求,这是中国房价最坚实的支撑动力。2023年,你能够做的,就是坚定看好房产,坚定买入大城市的房子......

注:本文人名皆为化名。故事根据事实改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