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21日讯 时隔五年,武汉第三次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8月20日至21日,省住建厅、省发改委组织的考评组对武汉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进行了第三次复查。经过现场检查、听取汇报、查检资料、专家评审,武汉各项指标达到了国家节水型城市的相关考核要求。考评组为我市节水型城市建设的“武汉模式”点赞。
武汉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工作会现场。
【资料图】
国家节水型城市是城市节水的最高荣誉,自2009年成功创建以来,武汉始终把城市节水、建设生态滨城作为重要工作,分别在2013年与2017年,先后顺利通过两轮复查。
5年来,武汉始终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夯实城市节水基础,开拓创新,各项节水指标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较上一考核年度(2016年),万元GDP用水量降低了23.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了22.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1.52%。
示范引领,树立工业节水“武汉标杆”
作为国内重要的工业基地,武汉高耗水行业相对集中,为了破解重点行业的节水管理工作难点,武汉坚持示范引领。
以武汉钢铁、中韩石化、通用汽车等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企业,以清洁生产和绿色发展为目标,系统运用节水技术,用水单耗居行业先进水平,不仅成为我市支柱企业,同时也成为行业节水的典范。
武汉的一批重点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京东方、华星光电等高耗水企业更是夯实了新发展理念与企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广泛采用节水工艺,京东方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水的高效利用,反渗透浓水回用、工艺水循环、冷凝水回收、雨水利用等节水系统与工厂同步建成;华星光电用水效率不断提升,单位产品耗水量仅为行业平均值的60%。行业领头羊的带动促进了全行业节水效果的提升,更让武汉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位居全国同等城市前列。
守正创新,打造高校节水“武汉模式”
作为“大学之城”的武汉云集了近百所高校,高校年用水量近亿立方米。为了促使高校节水工作快速推进,武汉坚持守正创新。
2019年,武汉在全国率先启动高校三年节水减排行动,提出用水总量三年整体下降20%的工作目标,全市近百所高校共同行动起来。其中,12所高校创新合同节水管理模式,积极整合社会资本与技术资源,高校节水管理工作快速推进。武汉工程大学高峰期年用水量达到277万立方米,实施合同节水管理后,节水服务公司投资500多万元对内部用水设施进行改造,当年学校节水达127万立方米。湖北工业大学开展合同节水管理仅半年,节水率就达到37%。
“合同节水管理”作为一个新的用水管理模式,正在武汉越来越多的高校中实施,高校节水的“武汉模式”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底,我市高校用水量较2018年同比减少2237万立方米,总体下降21.6%,超额完成行动计划目标。
因水制宜,建立生态治理“武汉样板”
武汉依水而生、缘水而盛,优于水而又忧于水。武汉文明伴随水网源远流长,全市节水工作也与生态环境治理息息相关。
在先后启动的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湖泊生态治理、雨污分流系统工程、黑臭水体整治等一系列工作中,武汉湖泊总体水质持续好转,并在2021年首次实现劣Ⅴ类湖泊清零。
为了提高城市水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武汉加快推进再生水利用。对三金潭、龙王嘴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尾水水质达到景观环境用水标准,用于黄孝河、巡司河等城市河流生态补水。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将工业废水和市政污水集中处理,回用于工业生产和周边企业,年再生水回用量超过0.75亿立方米。谌家矶再生水厂和铁桥路地下净水厂等新建项目将陆续投产,设计规模每日超过30万立方米。2021年全市再生水利用量达到3.88亿立方米,利用率27.9%。
全民参与,讲好武汉“节水故事”
为了让“人人节水、人人惜水、人人爱水”的理念深植人心,武汉在建强宣传载体上下功夫,打造的武汉节水科技馆、长江文明馆两大全国水情和科普教育基地,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去处;在创新宣传手段上下功夫,全国首创的《节水微课堂》系列节水科普网课,入选全国100部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
将对美好水环境的愿景与践行节水行动相结合,才能凝聚起节水的强大合力。为了实现从“认知”到“践行”的转化,武汉组织开展“百万大学生节水减排行动”“爱我百湖”志愿者活动,不断丰富节水志愿行动内涵;组织开展水源地保护区探访、走进节水型企业等考察活动,不断增强市民对我市治水节水工作成就的了解;组织开展“居民小区节水行”“优秀节水主题班会评选”等活动,不断汇聚基层群众力量。
截至2021年底,全市节水型企业(单位)达492家、节水型小区203个、节水示范家庭2000余户,为共同建设节水型城市注入了强大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