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收费管理的意见》,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教育乱收费行为,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日前印发《关于违规收费典型问题查处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对6起教育乱收费典型问题进行通报。
《通报》强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要从上述典型问题中吸取教训。要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加大教育乱收费专项整治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切实保持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高压态势。应该说,严禁乱收费是多年来教育领域的治理重点。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教育乱收费现象整体大为改观。但正如此次通报的违规收费典型问题查处情况所示,仍不可低估一些乱收费老问题的反弹和新问题的冒头之势。
例如,违规预收学费、违规收取暑假补课费、违规收取捐资助学款等,在过去就时有发生,它属于多年来的教育乱收费老问题的一种延续。而诸如变相强制学生购买平板电脑违规收费,以家委会名义违规收费等,则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一种新问题。但不管是老问题还是新问题,都触碰到了严禁乱收费的红线,它们也并不缺乏明确的制度规制。再比如,近年来,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部分学校的相关收费行为就屡屡引发争议。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政策。如早在2019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文件就明确要求,作为教学、管理工具要求统一使用的教育移动应用,不得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2022年9月,教育部再次重申,严禁以信息化教学为名强制学生购买平板电脑或教育APP。
三令五申之下,各类乱收费问题依然禁而难绝,这提醒要把规定和政策落到实处,在治理上不能止于一案一查,而是应举一反三,以点带面,保持常态化的高压治理态势。并且,在教育乱收费的治理中,有一个现实问题值得重点注意,那就是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微妙关系。一些家长对于明知道的“乱收费”仍是敢怒不敢言,这可能弱化了社会举报、监督的力量。因此,对教育乱收费问题的治理,不能完全依赖于家长的投诉,各级教育部门都要增强治理、排查的主动性,运用多种方式,及时掌握各地学校乱收费的线索,并予以高效核实、纠偏,如此才能释放更强的震慑力。
当然,把教育乱收费之手关进笼子,严肃、高效查处违规行为只是一个方面,在预防端也要付出更多努力。此次《通报》就强调,要完善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政策,针对课后服务、研学旅行、食堂、校服等收费新情况,加强收费管理,健全收费公示制度,规范收费行为。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收费都是乱收费,对于一些合情合理的收费项目,需要的是规范,而不是“一刀切”的严禁。这要求相关收费标准、收费程序等需要有进一步的完善。此外,针对个别家委会也成为“乱收费”中的一环,引导和规范家委会的管理也值得重视。
《通报》还指出,要继续扩大和优化教育投入,严禁以乱收费弥补投入不足,不断提升教育财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这一点其实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不必讳言,一些教育乱收费的源头可能就是教育投入的不足。当教育投入足以避免学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自然有助于遏制学校在家长身上“创收”的冲动。
教育收费的规范化,一端连着社会的教育负担和教育公平,一端直接关系到教育部门、学校及教师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一切的乱收费问题予以零容忍,是最基本的要求。新的一年里,希望拒绝教育乱收费成为所有学校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