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我用发酵堆肥种出来的蔬菜很受欢迎,基本不用跑出去卖。”4月21日,走进潍坊青州市高柳镇西水渠村,村民闫相山正在大棚中查看西红柿的长势,自从村里实行了垃圾分类,将村民不要的秸秆和湿垃圾统一回收发酵处理,他就再没为施肥发过愁,“村里每月的营养堆肥领都领不完,不仅省下买化肥农药的一大笔钱,有机肥改良土壤后产量还增加了,现在我们的无公害蔬菜那叫一个供不应求!”

西水渠村是位于高柳镇东南部的农业大村,也是青州市第二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村庄。近年来,青州市积极倡导垃圾分类文明理念,该镇从垃圾分类处理入手,从源头推进垃圾减量,走出了一条环境提质、产业转型、群众受益的绿色循环发展新路子。今年2月份,高柳镇垃圾分类模式被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作为山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典型案例推广。

在西水渠村“美丽庭院”示范户闫新强的家里,颜色多样的新式垃圾桶格外显眼。“发酵垃圾桶、堆肥垃圾桶、不可回收物桶分别投放什么样的垃圾都标注得很清楚,还有可回收箱和有毒有害箱,经过这样一分类,垃圾就可以变废为宝了。”闫新强说。

依托“三桶两箱”垃圾分类办法,西水渠村建立起“群众自制+上门回收+垃圾综合处理中心集中处理”模式,村民将菜叶、果皮等餐前厨余垃圾同水、红糖混合发酵,自制环保酵素,可以用作叶面肥,剩余的垃圾则由保洁员逐户收取,其中,生活垃圾定期向青州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心清运,蔬菜秸秆等生产垃圾则由镇上的垃圾综合处理中心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如此,村里生活垃圾收运量由日产1吨左右,减少至日产150千克,同比下降约85%。

在高柳镇投入800余万元建成的垃圾综合处理中心,记者看到,一个场地堆放着蔬菜秸秆,经过晾晒后用粉碎机粉碎,另一个场地设置着两个发酵罐,旁边是地下粪污池,将粉碎的秸秆、养殖粪便、旱厕改造后收来的家庭粪污按一定比例混合装入到发酵罐中,加入自制的发酵菌进行高温发酵,几天后,堆肥就做成了。

“制作堆肥的秸秆,不光是蔬菜换茬时的秸秆,还包括平时打头、摸杈、疏果等产生的废弃物,经过秸秆粪污资源化处理,能产出有机质含量60%以上的农家肥,年产肥料近6万吨,再免费发放给合作社和农户使用。”高柳镇副镇长韩晨晨告诉记者,这套“农户收集→镇级处理→产出农家肥→农户免费使用→农户收集”的秸秆处理闭环运行系统施行后,村民的积极性非常高,秸秆乱堆乱放现象也改善明显,村庄环境持续向好。

垃圾分类,一头牵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生态文明。“下一步,我们打算通过镇、合作社、环卫公司三方联合,购进自动化垃圾分拣机械,打造智慧型垃圾分类综合处理中心,为建设‘零污染’村庄作出更多积极有效的探索。”韩晨晨表示。(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石如宽 通讯员 孙楠 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