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步”未来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发展步入全新阶段


(资料图片)

黄河大道济南凤凰黄河大桥中科新经济科创园

大河浩荡,逐潮扬帆。2019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支持设立的实体性新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加快推动产城河一体化发展。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新能源汽车量产突破10万大关,到头部光伏企业的引进落户;从大师齐聚绘就蓝图,到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从全面推行综合改革试点,到全省首个新业态食品经营试点建设……成形起势的大棋盘中,每一步的落子都掷地有声。

如今的起步区,处处迸发勃勃生机,这座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进入全新建设发展阶段。

产业新格局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

深化动能转换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绿色低碳是动能转换的内在要求。作为全国唯一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实体性新区,起步区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培育新动能的核心抓手,确立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为主体,以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3+1”主导产业,明确“6+4+2”产业主攻方向。

其中,“6”即二产的智能车、新能源、新材料、中国芯、机器人、元宇宙,“4”即三产的新金融、新电商、新会展、泛航空,“2”即一产的现代种业和休闲农业。

其中,智能车、新能源等产业在起步区率先发力,成效显著。

2023年上半年,位于起步区的比亚迪新能源乘

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万大

关,完成产值107.4亿元。这组数据,昭示着起步区

投资规模最大、示范引领最强的引爆型重大产业项目

建设发展迈上全新台阶,也彰显出起步区新能源汽车

批量生产能力的快速提升。

像比亚迪产业园区一样,在起步区,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的事例不胜枚举。

例如,今年上半年,总投资360亿元的爱旭太阳能高效电池组件制造基地项目正式在起步区签约落地。这标志着又一特色能源产业扎根在这片热土。

此前,爱旭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厂址均位于长三角、珠三角等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工业集聚区,为打消企业落地顾虑,项目洽谈前期,起步区提前对接,第一时间为企业量身定制“规划方案”,不遗余力推动新能源改革与新旧动能转换。

再如,为全面推进氢能产业发展,今年,起步区平台公司、氢能研究院、国家电投氢能科技公司及

社会资本共同注册的山东氢动力有限公司已经成

立并投入运营。为给予项目后期充足保障,起步区

专门成立了山东省第一只氢能专项投资基金,确保

资金全程不断链。预计到2025年,起步区将引进

3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中心、20家以上氢能产

业链企业,初步建成氢能产业创新集群,具备研发

集聚、产业化生产、规模化输出的能力。

此外,济南起步区新引进了162个高端优质项目、总投资超3990亿元;中科新经济科创园、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等一批重大园区载体启用运营;山东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入选省级数字经济重点项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母基金成功注册落地;零碳智慧创新运营中心项目荣获“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2023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济南前列……一切都意味着,新旧动能转换成效已在起步区初步显现。

城建新布局即将崛起的城市“副中心”

8月底的一天,起步区迎来了一批在各自领域位居翘楚的顶级城市规划专家。从调研到座谈,他们讨论的主题只有一个——如何打造好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怎样将其建设成为山东半岛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平台。

过去的两年中,起步区陆续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国顶尖“规划师”亲临起步区,了解起步区发展定位,参与起步区城建规划。在大师们一张张极富创造性的设计图中,起步区“高标准”的城市建设规划日趋科学化、精细化。

根据当前起步区所确立的“系统谋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开发建设思路,在综合考虑起步区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现状条件后,起步区在坚持生态优先、均衡发展、宜居宜业、优化分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纵一横两核五组团”的空间布局。

所谓“一纵”即泉城特色风貌轴,“一横”是黄河生态风貌带,“两核”为沿黄河两岸分别布局打造城市科创区、临空经济区两个核心功能区,“五组团”则代表着起步区未来重点发展的大桥、崔寨、桑梓店、孙耿太平、临空五大城市组团。

其中,大桥组团作为济南市新规划的城市副中心所在地,当仁不让成为了新城建设的“主战场”。大桥组团重点推进示范区建设,聚力打造鹊山生态文化区、总部经济区、都市阳台等多个创新型功能区,并在同一时间有条不紊地展开了科研办公区、科创金融区的规划策划工作,并形成了稳定的规划成果。组团现阶段目标定位、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清晰合理,已经具备了引爆起势的基本条件。

除大桥组团外,起步区还积极与中建、中交等实力央

企对接洽谈,根

据各个组团的发

展定位和工作重

点的不同以及各

片区组团特点

“量身定做”开发

融资方案。其中,作为济南高新产业集聚区,崔寨组团将着力打造未来新城,孙耿和太平组团则统筹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和重点产业园区……四大组团各展其长,齐头并进,共同探索起步区新城发展全新道路。

城市建设工作同样体现在每一个在建项目上,其中凡是涉及完善基础设施的相关工程,都被起步区摆在了突出位置。数据显示,近年来,起步区累计开工市政道路150公里,黄河济泺路隧道、黄河凤凰大桥、黄河大道一期(青银高速南段)相继建成通车,济南黄岗路穿黄隧道、济南黄河大桥复线工程加快建设,G309、G104、原S101等道路完成衔接改造。

不仅如此,起步区还在加快完善市政场站和公共服务设施上下足功夫。大桥水厂、崔寨再生水厂现已具备供水和水处理条件;山大二院北院区外装也已进入尾声;黄河体育中心足球场完成主体结构封顶;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等12处配套教育设施、46处养老设施正在加快建设。同时,起步区坚持智慧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探索运用“BIM+CIM”技术打造数字孪生城市系统,新型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及绿色数字城市平台启动试运营,“一网统管”服务平台基本形成。

改革新变局赋能创新发展的“加速器”

“新区”的建设发展,体制机制是最重要的保障之一。对此,起步区着力优化完善机构设置,健全选人用人机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新经济壮大、新动能集聚的工作体系,进一步释放发展的内在活力。

针对当前实际,起步区因势利导,在全区上下全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优化调整机构设置,着力强化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数字城市等事关未来发展的关键职能,搭建形成12个职能部门+纪检监察工委的组织架构。

与此同时,起步区成立四大片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成员分别由管委会分管领导和部门、街道、企业负责方共同组成,并由规划策划、开发招商、投融资、征迁供地和项目建设等方面的业务骨干组成。在指挥部体系内,针对过去存在的管理部门冗杂、权责分配不清晰等现象,大力推进管理架构扁平化改革,将原先管委会、部门、街道、项目现场4个层级,压缩为“指挥部+项目现场”两个层级,减少中间环节,确保各项任务部署快速直达。

据了解,各大片区指挥部自成立起,全体人员就已全部下沉项目一线进行集中现场办公,随时收集、反馈、沟通、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具体问题。坚持决策实施一体化原则,统筹推进重点片区产业、规划、拆迁、融资工作,集体决策、共同落实,做到现场定、马上干,及时化解痛点、疏通堵点、突破难点,保障项目快推快进。眼下,以济太路工程为代表的一批重点项目,已在指挥部的科学统筹下实现了如期竣工。

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起步区不断优化人才管理的顶层设计,加快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立人才编制“蓄水池”,搭建起独具起步区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在充分借鉴雄安新区、天府新区、江北新区等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起步区坚持“最优加一点”理念,以创建济青人才高地为契机,发挥“四区”政策叠加优势,出台了《集聚人才创新发展若干政策》及配套细则,推出20条39项极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支持措施。

针对战略科学家等尖端人才领衔的团队项目,起步区量身打造个性化支持政策,最高给予1亿元综合资助。此外,起步区还推出外籍人才创业同权、

境外执业资格认定、“揭榜挂

帅”引才、人才个税奖励等

突破性举措,形成符合

起步区特点、具有比较

优势的人才政策体系,打造出具有鲜明起步区特色的鹊华人才品牌,全方位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除人才引进机制创新外,起步区还通过多部门联动的创新创举,不断优化全区人才生态。为保证人才可以尽情施展才华,起步区依托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设立人才服务专窗,在街道、园区设立6个人才服务工作站,为起步区人才提供一站式办理业务咨询、创业就业等服务,以制度创新为人才在起步区安心扎根、干事创业提供最大便利。

起步区还深入推进“新区特办”改革,打造改革创新“试验田”,成功推出山东省首个新业态食品经营试点,顺利颁发山东省首张自动制售设备食品经营许可证,试点推出“代位注销”等一批首创性经验……借此东风,多个山东省之“首”应运而生。

首创之余,223项行政许可事项实现清单管理,13项省级行政权力事项也由省政府委托起步区管委会实施。“告知承诺绿色通道”等个性化、定制化审批服务,以区、街道、园区为三级服务主体,分级设置帮办代办专员,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从“开办、准营、发展、注销”环节,全方位、多方面联动发力,为企业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

当前,起步区已通过服务前靠、窗口前移等方式,累计为不同经营类别的28家企业商户集中上门发放经营许可证明,实现了多重手续一次审批。同时,部分事项审批时间由原来7天压缩到当天办结,大大节约了企业和群众的时间和精力。眼下,起步区管委会已与济南先投集团达成共建意向,在中科新经济科创园设置企业服务大厅,建立办事服务前台和信息处理办公室,为群众、企业办理业务提供精准、方便、快捷的渠道。(本报记者张素芬通讯员李萍崔璨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