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现在机器做的陶瓷杯,一分钟能出十个,可我这双手,一天最多拉好八个坯。”11月的一个清晨,“马晓立陶艺坊”里,42岁的马晓立指尖沾着瓷泥,正将一块高岭土揉成均匀的泥团。窗外是车水马龙的现代街道,屋内柴窑的火苗轻轻跳动,诉说着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生活的拉扯,而马晓立正是这场拉扯中执着的守火人。

一、渐行渐远的瓷声:手工技艺的时代困境

马晓立的童年记忆里,这里曾有三家陶瓷小铺。可这些铺子,在现代工业浪潮中渐渐淡去。“机器生产的陶瓷又便宜又规整,超市里十块钱能买三个碗,谁还等半个月要手工的?”马晓立坦言,20年前他学陶艺时,师傅还带着5个徒弟,如今只剩他还在守着柴窑。他见过不少同行转行:有的去陶瓷厂做质检员,有的开了瓷砖店。

二、指尖的温度:手工陶瓷的不可替代

“机器能复刻图案,却复刻不了手工的呼吸感。”马晓立拿起一只青釉茶杯,杯壁上有一道细微的纹路,这是拉坯时手指力度变化留下的,每一只都不一样,就像人的指纹。

这正是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它不是冰冷的标准化产品,而是手与心的对话。马晓立的陶瓷作品里,藏着无数这样的“温度”:为喜欢喝茶的李叔做的茶盏,杯沿特意磨得圆润;给孩子们做的陶瓷小动物,尾巴都捏得粗一些,防止摔碎划伤手,这是机器永远做不到的。

三、瓷火新燃:传统技艺的现代破局

“守着老手艺不创新,终究会被淘汰。”马晓立明白,要让手工陶瓷活下去,得跟着时代走。他先从设计入手,把传统陶瓷与现代审美结合:在青花图案里加入简约的几何线条,让老纹样变“年轻”;把陶瓷杯做成便携的随行杯,适配现代人的通勤需求。“去年推出的‘青釉随行杯’,一下子卖了两百多个,很多年轻人说‘没想到手工陶瓷也能这么实用’。”互联网更成了他的“新柴窑”。马晓立学着拍短视频,镜头里,他揉泥、拉坯、上釉的过程被放慢,配上轻柔的音乐,意外收获了几十万点赞。

巷子里的路灯亮了,陶艺坊的灯光与柴窑的火光交织,在现代街道的背景下,勾勒出传统手工技艺最温暖的模样,它或许曾被时代浪潮裹挟,却在马晓立等匠人的坚守与创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坐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