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本报西宁3月26日电 (周悦翔 朱琳琳)近日,在西宁供电段检修车间紧贴铁道线的道路上,一辆明黄色的工程车、数米长的黄色软管、10余名施工人员和一台智能检测机器人组成了特殊的“外科手术”队伍,为一处塌陷的道路下方排水管做“微创手术”。

铁路给排水管网是铁路生产生活的“地下生命线”。西宁房建生活段维修车间排水工区承担着西宁、海东及海石湾地区铁路沿线400余公里的排水管网维护任务。

常规的管网修复多为“开膛破肚”式的开挖修复,但这次修复与以往不同。此处管道的破损点距离地面有近4米的深度,线缆与管路纵横交错,且管道直径仅有20厘米,维修人员无法进入管道内开展修补作业,同时也不具备大面积开挖地面的条件。针对这一实际,西宁房建生活段技术人员经过多次研究勘察,决定引入非开挖的管道修复新技术——原位热塑成型管道内衬修复技术。

施工现场,排水工区工长李海军指挥职工用高压车疏通管道后,技术人员操纵全景量化检测机器人进入管道内探查漏水点,开展漏水量化分析。探明情况后,施工人员将加热软化的高分子材质软管拖入待修复的管道内,再向软管内注入压缩空气,使软管紧贴管道内壁,最后通过专业设备的快速冷凝,使软管在管道内部固化,形成高强度的内衬管。不一会儿,此处管道就恢复畅通。

“新技术既环保又经济,不需要大面积开挖路面,不妨碍正常的生产生活,其内衬管还具有耐腐蚀、承压高、寿命长等优点,我们考虑在给水、消防、排污等更多领域推广使用。”西宁房建生活段设备科技术员赖鹏说。

该技术是高原铁路科技创新的又一次有益尝试,填补了高原铁路非开挖管道修复的技术空白,为管道快修快用提供了更加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