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软国际与绵竹高新区签订智能体项目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发力产业园区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围绕“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管理精细化、服务功能专业化、产业发展智能化”四化目标,共同打造高新产业园区新标杆。通过找准经济效益的突破点,形成产业聚集和社会服务效应,重塑绵竹高新区的区域核心竞争力。
绵竹高新区:建设高质量产业集聚地
作为四川省省级经济开发区,绵竹高新区规划总面积37.6平方公里,是绵竹经济发展和西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现已形成食品饮料、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三大传统产业及生物医药、锂电新材料两大新兴产业为主的“3+2”产业格局。园区将以“五个百亿”产业集群为抓手,奋力实现“十四五”目标任务,“打造高品质产业功能区,建设高质量产业集聚地”。
规划先行:绵竹高新区数字化转型之路
当前,绵竹高新区正处于园区信息化向智慧园区发展的过渡期,在产业规划、招商引资、企业服务、民众体验等环节出现发展瓶颈,比如缺少产业分析,无法实现精准招商,产业链配套不完善;管理流程复杂,手段需升级,监控覆盖不全,各系统独立,园区管理效率低;化工监管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仓储物流分散管理,造成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如何提升园区的服务、管理、运营水平,引导园区和企业共同实现数字化转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绵竹高新区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要求,中软国际倡导“规划先行”,在项目咨询规划期,安排咨询专家团队进驻绵竹高新区现场,专家团队深入分析绵竹高新区业务现状和痛点,结合智慧产业园区多年的成功实践经验,为绵竹高新区整体规划了“一中心、四体系”方案:包括园区智能运营中心、运营管理体系、产业发展体系、智慧化工体系、智慧仓储体系。
01 园区智能运营中心: 实现全域“可视、可管、可控”
智能运营中心直接面向园区的管理者,通过对园区进行3D-L3级建模,实现绵竹高新区全域整体“可视、可管、可控”,助推园区服务向“精细化、高品质”转变,加速园区数字化转型,提供业务全景可视化,辅助园区管理者对园区概况、安全应急态势以及安全风险指标进行综合研判。
02 运营管理体系:全面促进园区提质降本增效
目前园区管理技防管理相对较弱,通行出入仍依靠人工登记;园区安防子系统相对孤立,监控覆盖不全易有监控死角,如有安全事件无法及时确警。中软国际利用AI算法、人脸智能识别等新技术,全天候、全时段、全覆盖的保障园区安全;通过便捷通行系统,秒级识别,实现人车无感通行;通过设施设备管理系统,构建园区设备设施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03 产业发展体系:完善绵竹区域产业环境,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传统产业面临转型、新兴产业急需招商扩资,由于缺数据、缺算法、缺系统、缺平台,导致经济监测能力不足、涉企服务能力不足、招商引资能力不足。面对这些挑战,中软国际为绵竹高新区构建了“产业发展监测应用、招商管理应用、企业服务应用”三维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通过模型算法对园区产业发展相关指标的监测,多维度分析产业发展现状、潜力及效益,针对性扶持潜力产业,通过精准智慧招商形成完整产业链及产业集聚,带动整个产业效益提升。
04 智慧仓储体系: 促进绵竹物流行业的发展和物流产业的培育
目前绵竹高新区仓储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发展较为缓慢,承载能力不足、物流网络待完善,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全面加速。项目设计充分考虑整体布局、协调发展的大数据智能仓储物流园场景,通过现代物流业规划能整合社会上闲散的物流资源,以及相关企业的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对提高城市经济运行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产业成长支持。
05 智慧化工体系:守住安全红线,促进绿色发展
通过构建“监测、预警、管控”全链路智慧安监系统,实现对“两重点一重大”全面监管,确保重点工艺装置安全;通过拉通市环保局平台环保数据,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环保监测系统,实现全域环境监测,全面提高园区环境监管水平;通过构建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整合园区应急资源,快速获取应急物资,对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具有重要作用。中软国际围绕“安全监管、环境监测、应急处置”构建一体化智慧化工应用体系,为绵竹高新区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软国际基于绵竹高新区现有IT情况、业务流程、战略规划,不仅从业务层面提供精准的方案,还前瞻性考虑了项目后期将会面临多云、多应用等运营运维层面的挑战,计划通过“多云管理平台”,轻松实现多云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监控、自动化运维和应用自动化编排,通过“应用监控系统”高效完成调用链追踪、应用性能追踪、自动报警等工作。
作为中软国际重点打造的智慧产业园区项目,该项目的成功落地将助力绵竹高新区,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在产城融合中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未来,中软国际将持续助力各类产业园区,以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安全、舒适、高效、智能、绿色、可持续”的高品质产业园区,助力实现城市空间布局与产业园区布局相协调,生产与生活相适应,产、城、人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状态。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