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终于不再受停车排长队的困扰了!”近日,市民刘女士带孩子到妇儿医院就诊,她提前用甬城泊车APP就医停车功能搜索了一下,发现周边至少有三个停车场均有空余车位。后来她选择将车子停在马园路停车场,然后步行去医院挂号。结果,只用了十多分钟,就把车子停好了。刘女士对医院停车难的明显改善表示满意。

据悉,为缓解看病停车难,甬城泊车平台利用全市停车大数据归集和分析优势打造了就医停车功能模块,以单个医院为中心,将其半径500米范围内的停车场和路内收费泊位余位和距离情况实时向患者公示,便于患者在医院停车位满了以后,可以视情况选择周边的停车场停放,一键导航。目前,平台已覆盖了中心城区46家停车位相对紧张的医院。

这是我市以甬城泊车为载体,建设智慧停车管理平台的一个专用应用场景。

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40万辆,机动车的迅猛增长带来大量的停车需求,公共停车场、路内停车泊位严重缺乏。而为数众多的公共停车场收费方式也五花八门,还受地域限制。由此,利用科技手段强化现有停车场的管理,提高车位的周转率就显得非常迫切。

为此,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由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在市交警、市发改委等部门和各区(县、市)的通力合作下,甬城泊车市级智慧停车平台于2020年4月正式上线。该平台综合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AI技术、视频技术、物联技术构建前端物联感知网,实现停车数据采集、报送,从而获取整个城市的停车数据,建立感知、分析、服务、运营、运维“五位一体”的城市停车运营管理系统,对全市停车场进行一体化运营,实现全市停车资源智慧化管理,引导车辆合理停放,提高停车泊位的利用率和周转率,缓解停车难题。

目前该平台总注册用户超过247万人,已接入全市(除慈溪市外)路内收费泊位35677个,接入停车场1230个、停车场泊位数约26万个,实现“一个平台,全城通停通付”。平台上线至今已累计服务车主超过2亿次,绑定车辆数超过204万辆。路内收费泊位日周转率在6次以上,核心区域超过12次,近70%的业务为半小时内离场的免费业务,较好地实现了道路停车与交通治堵紧密结合。

“以前每到一个区(县、市),都要下载新的停车APP,而且兜兜转转几圈,四处找不到车位。现在全市统一用甬城泊车,手机轻轻一点,线上找位、无感停车、违停预警、一键挪车,省心省力多了!”日前,经常往返余姚和宁海两地的企业家老王对记者表示。

“‘一个APP,全城通停’是对甬城车主多年来诉求的回应,在各种服务功能开发时,我们力求带着贴心的民生温度,为市民出行停车的便捷化提供保障。”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郑一平说。

让车位“动起来”

打开甬城泊车APP铁路宁波站的枢纽停车功能,搜索一下停车,地下停车场的车位余数和周边停车场的车位余数就全部跳了出来。

“智慧化停车管理,最大的功效就是减少信息不对称,让所有停车场的车位得以‘动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周转使用率,从而有效缓解停车难。”甬城泊车运维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系统借力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和停车点停车场的实时空余泊位信息相结合,初步实现了路内路外统一静态交通管理:通过高科技手段,采用无人化和少人化的管理方式,实现整个宁波市范围内路内路外停车一张网。今年,平台还将以服务市民为中心,针对全市范围内停车难问题相对突出的菜市场、学校等周边,实施区块化停车管理,并试点推进错峰共享停车,利用平台能力整合停车资源供给侧与需求侧,将有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和商业楼宇夜间车位开放给周边小区居民,切实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

智慧停车使车位“动起来”,还体现在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上。甬城泊车上线以来,相较于平台成立两年前,路内收费泊位周转率大幅度提高,近70%的业务为半小时内离场的免费业务。平台通过精准诱导和价格杠杆,较好地盘活了全市车位资源;通过城市信用与行政处罚双措并举,实现了道路规范有序停车与交通治堵的紧密结合。为了有效避免停车场自行下线、擅自关闭“甬城泊车”支付等现象,向广大车主提供良好的停车服务体验,行业主管部门还将从停车场经营服务提质入手,进一步加强经营性停车场的监管,带动全市停车场经营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推动停车管理工作更好服务民生。

同时,平台建立全支付通道的线上线下缴费模式,初步实现“一个平台,全城通停通付”。为提高车主的离场效率,平台打造基于支付宝、云闪付小额免密代扣为基础的“无感停车”功能,并在全市路内收费泊位和停车场推广,开通该功能的车主可以享受离场自动支付的服务,满足用户快速离场需要。目前支持自动支付停车场已达378个,其中支持免密支付停车场255个。

不止于此,平台还通过打造数字化改革多跨场景应用,有效地治理了“乱停车”现象。

平台通过全市停车资源的整合,实现省、市、区(县、市)三级联动,车驾管、违停处罚、城市大脑等多个系统之间的接口互通,实现行业监管、交通治堵、行政处罚等多部门的功能协同,同时在平台引入发改部门的天一信用分停车应用场景,提供指定停车场的先离场后付费服务,打造典型的跨系统、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的多跨应用场景。今年以来,平台日均产生停车业务数据70余万笔,并实时通过大数据局,共享给各政府部门;日均联动省、市车驾管系统7万余次;日均推送城管部门欠费处罚数据800余件;推送交警部门道路违停3000余次。目前,路内收费泊位停车费收缴率超过90%,在全国实行路内收费泊位现场无人化管理且24小时收费的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排名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路边停车,城管部门从柔性执法角度出发,对于7天缴费缓冲期内仍未及时缴费的,再给予车主15天的责令整改期,若责令整改期内仍未缴费的,再由各地城管部门开具行政处罚单。违停证据链包括车辆入场照片、驶出照片、驶入车牌特写图、驶出车牌特写图,由各区(县、市)运营单位进行人工审核后,系统自动生成未缴费记录,送各地执法队员再次审核。违停信息经执法局审核人员审核通过后,在属地执法局官网上进行公告,并截图作为违停案件的告知证据。这大大减少了车主忘记付费被误处罚的概率。

“智慧化”一直在路上

记者走访相关人士了解到,在国家及地方政策的引导下,智慧停车建设趋于市场化、智能化、集成化发展,城市级停车服务当前也面临智慧产品升级、解决方案优化设计、系统建设、运营一体化方向发展。宁波已抢占先机,以甬城泊车为代表的“智慧停车”在发展路径和模式上具有较大特色。但在推广和应用方面仍有不少空间,需要持续发力。

“以甬城泊车为例,目前仍有为数不少的停车场还没有接入系统,要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全城通停’,尚需市场化的手段和政策引导双向发力,打通智慧停车的全产业链,使其能更多地惠及甬城车主,让停车付费越来越便捷。”宁波工程学院教授、建交学院院长张水潮认为。

“同时,平台应注重数据的开发分析,对市民的停车习惯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广纳民意,为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和划设路内停车泊位提供决策参考。”张水潮表示,停车管理技术日新月异,未来,宁波智慧停车要紧跟时代潮流,以车主需求为重,尤其在停车场寻找车位、自动泊车、反向寻车等方面进行探索,让“智慧停车”实至名归。

此外,有关专家也提出,在国内各大城市推行“智慧停车”的过程中,欠费及拒付费始终是“老大难”问题。因此,在优化APP、全面普及视频采集设备等技术手段的同时,还将明确缴费期限,推广欠费处罚,探索公共信用信息的整合归集,尽可能形成闭环监管,以减少欠费、拒付等行为的发生,“只有通过公开、透明、规范的监管措施,才能够保障公平性,提升城市的管理效率,维护车主的合法权益”。(杨绪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