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3月20日讯(通讯员 李翼骏 彭展)3月14日傍晚,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巴陵石化年产60万吨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工地,近1000名建设者挑灯夜战,为项目主装置一季度中间交接加紧冲刺。项目最大单体建筑、己内酰胺分部聚合装置施工现场灯火通明,各类施工作业发出的声响交织,不绝于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彭文贵在剥电缆。
其时,中石化第四建设公司己内酰胺项目电仪总工彭文贵在场巡查,提醒大家注意施工安全和质量。“为了装置中交,我们拼了!140多人分布在7层装置,进行仪表安装施工。”彭文贵说,“近一个月来,大家‘5+2’‘白加黑’持续作战,工程总量已完成80%,还有半个月就能完工,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聚合装置三楼机柜间内,仪表施工全面铺开,近20名建设者各自忙碌。他们有的在仪表槽盒旁边蹲守,整理、绑扎电缆;有的在仪表柜旁边弯腰,剥电缆、接电缆。
▲崔术敏(左)和杨士华核对电缆标号。
“整个装置的电缆共2856根,累计18.2万米,都要归置到仪表槽盒内,再接入配电柜指定端口。”今年49岁的崔术敏从事仪表电缆安装15年,“2月中旬接到任务,从河北老家赶到这里。”
“我们在工地常常忙到晚上9点才下班,午饭和晚饭都是在工地员工驿站吃。”崔术敏的老乡、36岁的杨士华接过话茬。她俩一同来到工地,同吃同住同工作,搭档核对电缆标号,为剥电缆做准备。
工期紧、任务重,崔术敏和杨士华每天6点不到起床,7点开始施工作业。“仪表线路连接必须细致精准,不然会给后期调试工作带来麻烦。”崔术敏说,“每段电缆都标注了电缆编号、起点柜号、终点柜号,接线时得十二分认真才行。”
▲李帅刚(右)和张帅军合影。
装置二楼,焊花不时闪烁,将建设者忙碌的身影映照在墙面上。36岁的李帅刚是一名从业10多年的年轻“老管工”,24岁的焊工张帅军也有7年多工作经历。两名“帅哥”春节后从河南老家来到建设工地,搭档作业,配合默契。
“每根仪表风管尺寸必须严丝合缝,如果量不准,管材就浪费了。遇到复杂工况还要用上线绳和吊坠辅助测量。”李帅刚介绍,每根管材长6米,煨弯后再进行焊接安装,同时要制作、布置两至三个支架。“作业需要反复测量核实仪表线路的走向和尺寸,一天下来最多只能完成安装6根管材。”
“焊接质量对项目建设至关重要,每个焊点都有记录台账,责任到人。”张帅军深知职责所在。他时常在午餐和晚餐后的短暂休息时间,用边角料练习焊接技术。
“为了打好冲刺中交硬仗,我们一方面增派施工力量,一方面想方设法改进施工器具。” 彭文贵说。今年53岁的他从事仪表技术及质量管理30余年。他手中的弯嘴剥线刀看起来与普通的电工刀相似,但仔细观察,刀尖处呈弯钩状。“剥线时可将绝缘皮勾住往外拉,避免破坏电缆屏蔽层,快捷又方便。”彭文贵介绍说。
“彭工是个‘发明家’,咱们工地有很多好工具都是他创意制作的。”同事史航硕谈及彭文贵,连声点赞,“除了弯嘴剥线刀,他自制的煨管器也方便好用,还申请了专利。”彭文贵表示,“希望大家用上好工具,提高安全作业效率,如期实现中交目标。”
夜色渐深,明月朗朗,星光点点;项目工地,机声隆隆,灯火通明,映照建设者忙碌的身影,是春夜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