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郭秀睿王梓懿万及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聚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强省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何在巩固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推动农业强省建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孙文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找到了答案,也有了新的研究方向。

“报告实事求是总结了过去五年取得的喜人成就,客观准确分析了存在的现实短板,科学高位布局了未来五年及2023年的工作。”孙文鹏说。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多年来,孙文鹏持续关注农业农村的发展,长期深入乡村一线,走到田间地头、进村入户,与百姓话家常,了解农村发展的问题所在,寻找破解途径。

通过关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品质提升、农业科技人才培育、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孙文鹏认为,如今的甘肃,“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发生历史性转移,农业产业发展进入升级的窗口期,乡村建设进入加快补齐短板的机遇期,城镇乡村进入协同融合发展的突破期。

孙文鹏表示,甘肃具有建设农业强省的有利条件,拥有比较坚实的发展基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国家政策的倾斜支持、相对健全的支撑体系。在新征程上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必须辩证审视“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又要认清差距不足和短板弱项,立足省情农情、把握发展规律、坚持系统思维,推动农业强省建设取得新突破。

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如何聚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三农”工作,孙文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村覆盖、向户延伸。优化村庄规划布局,抓实“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美化,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回收处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守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粮食安全底线方面,孙文鹏表示,要坚决守住“两条底线”。持续在精准监测帮扶、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上下功夫,着力在耕地提升、种子种质、大类品种、多元供给等方面下气力,进一步夯实“三农”基石;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逐级签订责任书,落实党政同责,加强耕地保护与利用动态监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

长期的乡村一线调研,孙文鹏获取到了丰富的调查资料和成果,也对陇原大地独特的农特产品有了全面的认识。他说,乡村振兴就是要充分发掘“甘味”特色。聚焦“土特产”,在“土”字上下功夫,在“特”字上做文章,在“产”字上谋发展。具体讲,就是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益,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工业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探索壮大农业特色产业。

另外,要培育“一乡一品”和“一县一特色”。各地根据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制定产业发展思路,鼓励和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等特色支柱产业;培育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和特色产品,借助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技术支撑,大力培育特色“土字号”“乡字号”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优化区域精加工、深加工、初加工布局。

乡村振兴要聚焦村民真实需求,综合运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住房扶贫、金融扶贫等方法,保障农民生活需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孙文鹏认为,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就必须把重点放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引进培养农业发展人才,吸引青年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

同时,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民的干部,打造一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下大气力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拓展“三农”融资渠道,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