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声阅读时间有了厚度
读书是一种态度,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相辅相成。
中国甘肃网4月23日讯据兰州晚报报道(记者高宏梅文/图)小李每天必做四件事:上班,吃饭,刷短视频,听书。一本十几万字的小说,他总能忙里偷闲,顶多半个月就看完了。一年下来,在微信朋友圈的阅读排名竟然稳居第一。
(相关资料图)
其实,我们身边还有无数个“小李们”。因为忙事业、忙家庭、忙生计,让拿起书本阅读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于是,“小李们”的阅读需求转移到了有声读物,碎片化的时间被充分地利用起来,时间因为阅读有了厚度。
4月23日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对“小李们”来说,走过28年,变化的仅仅是阅读方式。不变的是,一直行走在阅读的轨道上,从未改变。
有声阅读增加时间厚度
随着手机各类听书App、车载系统蓝牙连接功能等易如反掌的操作方式,人们在通勤途中、驾车出行、健身、做饭、休息等各种场景下,听书的优势已大大超载了看书,成为相当一部分群体的阅读首选。
2022年,国际数字出版产业依然展现出强劲发展实力,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其中,有声书是数字出版重要的分支之一,毋庸置疑,有声阅读消费群体渐渐成为主力。在此前提下,有专业机构预测,有声书收入有望在2023年超过电子书。
徐女士多年来的读书轨迹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她曾是纸质书籍的“铁粉”。在她看来,只有在翻阅带着淡淡墨香的纸张时,在目之所及的细致品读时,文字才是有灵魂的,阅读者才能从中获取乐趣。
电子书风靡之时,朋友强烈推荐她购买,她嗤之以鼻地反驳:“那样的读书方式有什么意义?”
这个习惯她一度坚持了12年,直到工作越来越忙,加班越来越频繁,有时候下班已是夜晚11点。看着一本本买回来的新书落满灰尘,她悄悄下载了一款听书软件。这一听,就是3年半!早上起床洗漱听一段;中午吃饭听一段;公交车上听一段;睡前的时间最为充裕,长则1小时,短则半小时。每个片段的碎片化阅读都让徐女士感受到了有声阅读的便捷,也成为碎片化阅读的受益者。
很长一段时间,碎片化听起来是贬义词,实则碎片化阅读有利于实现阅读全民化、普及化。
中国当代作家韩松落曾说:我不反对碎片化阅读,我甚至主张人们应该更多地利用空闲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因为人类的阅读史其实就是一个碎片化阅读史。人是一种需要整体性的动物,在碎片化的世界里沉浸过久之后,会有一种自觉寻找整体性大篇幅阅读的渴求,所以碎片化阅读只是阅读的开始,而不会是结束。
技术赋能有声阅读产业
“我看到过一句话──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看过《三体》,一种没看过《三体》。”冲着这句话,于先生看了一遍纸质版《三体》,听过三遍有声版《三体》,“要说感受,还是有声版的体验更好!”
“在有声的世界里实现深度阅读!”听完三遍后,他由衷地表示叹服。同时,在有声阅读环境的影响下,他的阅读方向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喜欢历史、人文的“书虫”变成了一个科幻小说的追随者。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于先生每听一遍《三体》,他就变换一个AI语音定制化的虚拟主播,每一种声音都让他感受到技术赋能有声阅读的奥妙和体验。从而让他在听书的过程中,能跟随虚拟主播的语气变化身临其境地感受小说中的语境、紧迫感、放松感、危机感……
“尤其是睡前听完后,躺下来脑海中总有一种画面感,自己就像导演一样设置各种场景,台词,很奇妙。”
睡前听书的方式和内容,并不拘泥于有声阅读。
有报道称,从传统的电台节目,到相声、广播剧、有声书、脱口秀以及各种知识付费内容,在线音频平台将各个领域的内容聚合在一起,吸引了跨年龄、跨行业的诸多受众。
数据显示,2022年喜马拉雅用户睡前收听1小时以上的群体中,年轻用户是睡前收听的主力军。
“我不听郭德纲的相声压根儿睡不着……”
“我得天天听《明朝那些事儿》,这是我的‘助睡神药’……”
据了解,随着收听场景不断丰富,热衷睡前收听的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成都、深圳、西安、沈阳、郑州、苏州登榜睡前收听Top10城市。杭州、武汉、石家庄、重庆、济南紧随其后。在兰州也不例外,“小李们”的收听触角覆盖到了各个县区和角落。
不同的城市,一样的群体。“催睡”伴听的内容五花八门。广播剧、人文景点、悬疑、科幻、国学、影视、播客、故事和新闻,入围年轻人热衷追捧的内容Top10,热度上升趋势明显。
当有声阅读产业在技术的加持下,优化、细化的用户阅读模式将带来更完美的阅读体验,更多沉浸式阅读以及高音质听书模式已经在“上架”的路上。未来可期!
“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在《人世间》中,梁晓声给出这样的答案。
身处喧嚣,意乱心烦,那就听一段书吧!
工作之余,片刻休闲,那就听一段书吧!
夜深人静,无人打扰,那就听一段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