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兰州8月17日消息(记者李红军)“读简课不是将简牍释义好让同学们看内容,而是要引导同学们通过对简牍的释义读懂简牍中的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为将来从事简牍研究奠定基础。”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迎春说。

西北师范大学读简班(央广网记者李红军摄)


【资料图】

“简牍学”概念伴随着甘肃简牍的发现而诞生,由于研究受众范围小,曾被称为“冷门绝学”。如今,借助比较优势和甘肃丰富的简牍资源,西北师范大学正在按照全省统筹部署,加快简牍学一流学科建设。

“西北师范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简牍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自1937年起,徐旭生、黄文弼、何士骥、阎文儒、金少英等著名学者相继在此任教,开始关注西北历史文化遗产,简牍学是其中重要的发展方向。”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再聪表示。

据介绍,早在1995年,西北师范大学就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招收全国首届简牍学方向硕士研究生。1996年至1997年,开设简牍学本科课程“简牍学概论”。1997年,《简牍学研究》创刊,至今已连续出版12辑。

西北师范大学开设简牍学科的有关记录(央广网记者李红军摄)

2005年,西北师范大学开始招收全国首届简牍学方向博士研究生。2011年出版国内首部面向本科生的教材——《简牍学教程》。2021年5月,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成立。今年6月,西北师范大学决定成立简牍学交叉中心,集中全校力量建设简牍学科。

在李迎春教授的读简班上,同学们热烈讨论,为一枚汉简缺失的文字探寻最佳答案。

“读简过程充满难度也充满惊喜,我们把没有释义的简牍交给同学们,就是让同学们独立探索,将来成为一名破译简牍密码的人。”李迎春说,事实上,简牍释义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些看似晦涩难读的简牍,如果放在时空里,通过上下文联系则会有新的发现,这些都是读简课程的魅力所在。

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在读简班上踊跃发言(央广网记者李红军摄)

刘再聪表示,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将着眼于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建设,整合中国史、考古学、语言文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美术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处理研究等学科力量,确定西北简牍整理、简牍语言文字研究、简牍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简牍与丝绸之路文明研究四个研究方向,以清晰的思路沿着正确方向持续发力,争取简牍学一流学科建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