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马晓蕾编辑/ 钱亚光设计/ 师玉超来源/ thedetroitbureau,作者:Paul A. Eisenstein

大卫·阿塞曼尼(David Assemany)是一位雪佛兰Bolt车主,最近他的车出现了一些老化迹象,于是开始考虑换一辆特斯拉。然而,这些想法都是在马斯克收购推特之前的。

特斯拉柏林Giga Factory组装线。特斯拉在第三季度的销售量也算不错,但没有达到预期,这让一些人怀疑CEO马斯克近期的一系列言行是否影响了品牌的销售▼


(相关资料图)

阿塞曼尼已经退休了,现在居住在底特律郊区。他说:“收购推特的这笔交易让马斯克的政治倾向进入大众的视线。现在我绝不会考虑特斯拉。”

持这一观点的人还有很多。媒体在采访了多位计划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后发现,他们对购买特斯拉显得比较犹豫。

因为马斯克的政治言论越来越激烈,并且他在收购推特后表现出了一系列争议性言行。虽然这些都只是传闻,但让人担心马斯克可能会变成特斯拉的一个负担。

兴趣下降

凯利蓝皮书(Kelley Blue Book,简称KBB)最新发布的品牌观察研究表明,消费者对特斯拉品牌的兴趣正在下降,并且在第三季度骤降。而马斯克收购推特的一系列“抓马事件”,以及在社交平台和其他媒体上日益显露的政治倾向正是发生在第三季度。

马斯克在柏林Giga Factory开幕式上。一位潜在买家讲述了特斯拉最大的优势和劣势,称很难将马斯克与特斯拉分开▼

KBB在第三季度的品牌观察研究分析中说,消费者对Model 3(参数丨图片)的兴趣比第二季度下降了10%,特斯拉Model Y和Model S两年来首次跌出十大最畅销豪华车名单。虽然特斯拉品牌仍然在该研究的前10名品牌之列,但它遭受的季度损失明显是所有豪华品牌中最大的。

KBB强调特斯拉的口碑下滑可能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甚至会有进一步的问题。

汽车研究和购车服务机构TrueCar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迈克·达罗(Mike Darrow)也同意这一观点。在洛杉矶车展上接受采访时,达罗指了指所有在活动中首发的新电动车,包括现代EV6和VinFast的VF 6和VF 7车型,暗示电动车市场的选择越来越多。据媒体此前报道,在2021年末,美国大约有15款长续航电动车,预计到今年底将达到50款左右。

特斯拉仍然是在售电动车品牌中的大哥大,但今年第三季度考虑购买的人数有所下滑▼

但达罗说,围绕马斯克的各种争议很有可能对特斯拉产生了一些影响,特别是在吸引新买家时。

根据TrueCar的数据,消费者今年对电动汽车的总体兴趣已经激增,从3月份52%的美国驾车者上升到8月份的59%。同时,与2022年同期相比,今年前10个月的电动车销量增加了约三分之二。

销量上升,但未达预期

一位研究公司的高级分析师说,攻击潜在客户的政治立场毫无意义。由于马斯克采取了越来越保守的政治立场,这就更成了一个问题。

他曾公开攻击总统拜登,并痛斥许多民主党人是极端分子。但研究表明,这与大多数特斯拉车主普遍持有的立场背道而驰,该分析师说。因为涉及到政治,他要求匿名。

马斯克现在是一个共和党人,像今年5月18日这样的推文可能会疏远一半以上的特斯拉买家,因为他们大多数是民主党人▼

马斯克的争议性言行将产生多大的长期影响还不确定。事实上,虽然第三季度考虑特斯拉产品的潜在买家较少,但销量上升至343830辆,高于第二季度特斯拉交付的254695辆。

但是最新的数字比行业分析师根据FactSet数据得出的37.1万辆销售预测数低了近8%,而且低于特斯拉称其在7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生产的365923辆汽车。

能否反弹?

几位行业高管在洛杉矶车展表示,现在判断第四季度会发生什么还为时过早,而第四季度的销量能够更好地说明电动车潜在买家是否真的疏远了马斯克。

正如KBB研究报告所指出的:“我们以前看到过特斯拉的购买人数下降,但他们最终总是能反弹。”

马斯克在网络竞技大赛上微笑。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过去曾从大量的负面因素中反弹,所以这可能都是暂时的▼

但是特斯拉已经失去了一部分潜在买家已成既定事实。比如加州奥克兰的医生阿琳·科菲·菲施霍夫(Arlene Kofi Fischhoff),他正在认真考虑买一辆特斯拉。“我认为它们真的很酷,有很棒的技术。但马斯克一直表现得如此疯狂,在这一点上很难支持他。也很难把他和特斯拉分开看待。”

更糟糕的是,争议已经延伸到美国之外,不仅仅是美国驾车者在动摇。这家汽车制造商一直希望赢得欧洲买家的青睐,为了支持欧洲市场,特斯拉在柏林开设了一家工厂。但马斯克最近的行为称得上是致命一击。

福恩·布朗(Fawn Brown)和她的丈夫今年搬到了荷兰埃因霍温(Eindhoven),此前一直在考虑购买特斯拉,而他们一家人最终选择了一辆丰田混合动力车。

随着选择越来越多,像菲施霍夫和布朗这样的潜在客户更容易从特斯拉的手中溜走。这家汽车制造商能否重新获得驱动力,可能取决于公众如何看待这位“耿直”的CEO。

本文由汽车商业评论原创出品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说明

违规转载必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