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省“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根据规划,我省将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提质扩量增效,成为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打造长三角区域重要的软件和信息技术创新基地。
形成以合肥为核心的协同发展格局
4月11日晚,科大讯飞发布2021年全年、2022年一季度业绩自愿性信息披露公告。2021年科大讯飞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83亿元,同比增长40.61%。今年一季度,科大讯飞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业务基本面持续向好,实现营业收入35.06亿元,同比增长40.1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45亿元,同比增长36.71%。
近年来,我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优势企业量质提升,引领作用不断凸显,涌现出科大讯飞、华米科技、国盾量子、科大国创、寒武纪等一批国际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日益成为产业创新和规模发展的主导力量。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软件企业数量达到538家,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1家,10亿元以上企业16家。上市软件企业共计10家。“在智能语音、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了活跃的‘安徽力量’。”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厚的基础,我省提出未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0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每年培育、招引300户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到2025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达3000家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50家。
不仅如此,规划还明确,将以合肥为核心,以沿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城市集聚带为依托,突出皖南,振兴皖北,合理布局产业基地,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协调发展、特色发展的产业格局,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大力推进软件名城名园建设
近年来,合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初步形成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为引领,智慧城市、集成电路设计、智能终端等领域快速跟进的良好态势,在城市建设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软件企业约900户,实现软件业务收入570亿元,同比增长23%(软件业务收入为软件产业核心指标,包括软件产品收入、信息技术服务收入、信息安全收入、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利润总额达66亿元。合肥还拥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超过1400家,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语音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大力推进软件名城名园建设,支持合肥争创中国软件特色名城。
针对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大部分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较小,软件园区建设基本“空白”的实际,我省将开展“一市一园”建设工程,指导各市软件建设多层次软件园区。到2025年,全省16个市至少新建一个软件产业园,并快速取得产业集聚发展实效。
培育全国软件百强企业
“目前,我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仍然‘规模小基础弱’,软件业务收入在全国排名第15位,占全行业的比重不足1%;长三角地区排名第4位,与长三角一些省市差距较大。”该负责人说。
鉴于此,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引进一批中国软件百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等知名企业。支持一批规模较大、技术领先、在细分领域处于前列的企业快速成长,培育全国软件百强企业及行业单项冠军企业。鼓励骨干企业通过重组、并购、上市等多种手段发展壮大。
同时,我省还将培育一批初创企业,按照“双创团队-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路径,培育一批具有爆发式成长潜力的专精特新企业。通过创业创新培育、双招双引、企业转型升级、制造企业信息服务业务分立等措施,加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培育。“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我们希望未来全省软件企业数量在‘十三五’基础上实现翻番。”该负责人说。 (赵俊松)